成语拼音:máng rén mén zhú
成语解释:见“盲翁扪钥”。
成语出处:民意《告非难民生主义者》第三节:“盲人扪烛,而以为日,欲正告之,则不能免于词费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看问题以偏概全
繁体字形:盲人捫燭
英文翻译:Blind people touch candles
盲:1.瞎;看不见东西:盲人。2.比喻对某种事物不能辨别或不懂:文盲。色盲。舞盲。电脑盲。3.盲目地:盲从。盲动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扪:按;摸:扪心自问。
烛:1.蜡烛:火烛。花烛。2.照亮;照见:火光烛天。洞烛其奸。3.俗称灯泡的瓦数为烛数,如50烛的灯泡就是50瓦的灯泡。
“盲人扪烛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它和“盲人摸象”有点像,但更具体——原本出自《五灯会元》,讲的是盲人摸蜡烛却误以为是太阳的故事。比如有人刚入职新公司,只盯着部门KPI抱怨压力大,却忽略了整个行业趋势的变化,这就有点像“盲人扪烛”。
有人问:“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下来?”其实它戳中了人类认知的普遍弱点:我们习惯用局部经验判断全局。就像父母总用自己年轻时的标准要求孩子,却看不到社会竞争规则早已迭代。这时候用“扪烛”比喻局限性,比单纯说“你错了”更有画面感。
我发现现代人更需要警惕“扪烛思维”。比如刷短视频看到某专家观点,马上当成真理转发,这和盲人摸到蜡烛就认定是太阳有何区别?换个角度想,当我们批评别人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”时,或许自己正摸着另一根“蜡烛”而不自知。
有个真实案例:某创业团队开发APP时,工程师执着于技术完美,产品经理死磕用户界面,结果上线后才发现市场早已饱和。这就像每个角色都摸到了蜡烛的一部分,却没人抬头看看天上真实的太阳——用户真实需求才是那个“太阳”。
下次遇到争执不下的事情,不妨学学这个成语的智慧:先承认自己可能只摸到了“蜡烛”,主动问别人“你摸到的是什么形状?”当碎片化的认知拼凑起来,或许就能拼出更接近真相的“太阳”。毕竟,认知的升级不在于否定他人所见,而在于整合不同角度的光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