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àn xiá sì xì
成语解释:窥伺对方空隙
成语出处:清 薛福成《论不勤远略之误》:“各国莫不欲夺我所不争,乘我所不备,瞰瑕伺隙,事端遂百出而不穷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瞰瑕伺隙
英文翻译:Overlooking the flaws
瞰:1.从高处向下看:俯瞰。鸟瞰。2.窥视。
瑕:玉上面的斑点,比喻缺点:瑕疵。白璧微瑕。纯洁无瑕。
伺:[sì]侦察;守候:窥伺。伺机。[cì]1.〔伺候〕2.旧指侍奉或供役使。3.照料:伺病人。
隙:1.缝隙;裂缝:墙隙。门隙。云隙。2.(地区、时间)空闲:隙地。空隙。农隙(农闲)。3.漏洞;机会:无隙可乘。4.(感情上的)裂痕:嫌隙。有隙。
“瞰瑕伺隙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好理解——“瞰”是俯视观察,“瑕”是玉石的斑点,比喻缺点;“伺隙”则是等待机会。合起来,它描述的是暗中观察对方的漏洞,等待时机行动。比如职场中,同事A发现团队项目进度滞后,主动梳理流程中的卡点,在周会上提出优化方案,这就是一种“积极版”的瞰瑕伺隙——不是等着看笑话,而是主动寻找改进空间。
有人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? 不完全对。比如某初创公司研究竞争对手产品时,发现其用户反馈系统存在响应慢的问题,于是快速推出24小时在线客服功能,成功抢占市场份额。这种情况下,“瞰瑕伺隙”成了抓住市场机遇的策略工具,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动机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的。
我在工作中见过真实案例:部门主管离职后,团队里的小张连续三个月主动承担跨部门协调工作,默默填补管理真空。当公司宣布晋升名额时,他早已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。这比单纯等待“上司犯错”的消极心态高明得多——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别人忽视的细节里。
为什么说这个成语对普通人也有启发? 生活中处处存在“隙”。比如小区快递柜经常爆满,有人抱怨,有人却看到商机,主动联系物业设置临时寄存点并收取服务费。这种从生活痛点中发现机会的能力,本质上也是一种“缝隙洞察力”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寻找缝隙不等于钻空子,健康的商业逻辑需要双赢。
最近读到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,他早年蛰伏时密切关注更始帝政权内部矛盾,最终在合适时机脱离自立。这让我想到:历史中的成功者往往具备两种特质——像鹰隼般锐利的观察力,以及猎豹般精准的行动时机把握。现代人虽然不必逐鹿天下,但培养这种“发现问题-把握时机-采取行动”的思维链条,对个人发展大有裨益。
当我们谈论“寻找机会”时,其实可以把这个成语当作思维训练工具。下次遇到问题时,不妨多问自己:这个情况里是否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?现有解决方案有哪些可以优化的空间?保持这样的思考习惯,或许能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更多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