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ò zhú zhī shì
成语解释:比喻节节胜利,毫无阻碍。
成语出处:《北史 周纪下 武帝》:“严军以待,击之必克。然后乘破竹之势,鼓行而东,足以穷其窟穴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比喻节节胜利,毫无阻碍
繁体字形:破竹之勢
英文翻译:an irresistible force
破:1.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:手破了。纸戳破了。袜子破了一个洞。2.使损坏;使分裂;劈开:破釜沉舟。势如破竹。破开西瓜。3.整的换成零的: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。4.突破;破除(规定、习惯、思想等):破格。破例。破记录。5.打败(敌人);打下(据点):攻破城池。大破敌军。6.花费:破钞。破费。破工夫。7.使真相露出;揭穿:说破。一语道破。案子已经破了。8.受过损伤的;破烂的:破衣服。房子很破了。9.讥讽东西或人不好(含厌恶意):谁看那破戏!
竹:竹子,多年生常绿植物。茎圆柱形,有节,中空,可供建筑用,又可做造纸原料。嫩芽即竹笋,可食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势:1.势力:权势。人多势众。仗势欺人。2.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:来势。势如破竹。3.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:山势。地势。水势汹涌。4.政治、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:局势。大势所趋。5.姿态:手势。姿势。6.雄性生殖器:去势。
“破竹之势”常用来形容进展顺利、势不可挡的状态,但具体怎么用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。比如公司新项目上线后,用户数一周涨了十倍,团队士气高涨,这时候负责人可能会说:“咱们现在可是破竹之势,只要稳住节奏,年底目标肯定能超额完成!”你看,这种场景下,成语既点明了现状的迅猛,又暗示了持续发力的信心。
有人问:“这和‘势如破竹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这两个表述就像硬币的正反面——前者侧重描述状态本身,后者更强调动作的连贯性。好比说登山时,前者像站在半山腰感叹“现在这势头真好”,后者则像指着前方说“咱们就这么一口气冲上去”。
最近看科技报道时注意到个有趣现象:某国产手机品牌用三年时间拿下全球市场份额前三,外媒用的标题就是《Chinese Brands' Bamboo-Split Momentum》。这个跨文化的翻译案例恰好说明,破竹之势传达的不只是速度,更包含层层突破的韧性。就像竹子本身,既有向上的爆发力,又有经得起风雨的柔韧。
有个朋友创业时总爱念叨这个成语。他说:“别被‘势’这个字唬住了,关键在‘破竹’的动作分解。”后来才明白他的深意:竹子每破一节都需要调整发力角度。这启示我们,势头正猛时更要注重阶段性复盘。就像游戏里的大招,放完得有冷却时间,否则容易后继乏力。
观察发现,年轻一代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喜欢搭配具体数据。比如B站UP主做成长复盘视频,标题写成《破竹之势:半年百万粉的七个关键帧》。这种具象化表达既保留了成语的力度,又增添了现代职场特有的量化思维,倒是挺符合当下信息过载时代的传播规律。
老话新用的关键在于场景适配。上周在小区看到物业整改通知写着“将以破竹之势推进垃圾分类”,虽然用词稍显宏大,但配合着新装的智能垃圾箱和积分兑换机制,反而让居民感受到整改的决心与章法。这种接地气的官方表达,比冷冰冰的行政指令多了几分人情味。
说到底,保持破竹之势的秘诀不在盲目突进,而在找准发力的关键节点。就像优秀的长跑选手,既不会在起跑时耗尽体力,也不会在最后冲刺前保留实力。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看似停滞的阶段,或许正是调整握刀角度、准备劈开下一节竹子的最佳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