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ǐ bù qīn shòu
成语解释:授:给予。古代认为男女之间不能亲手相授受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董祀妻传》:“妾闻男女之别,礼不亲授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封建观念
繁体字形:禮不親授
英文翻译:The ceremony is not given personally
礼:1.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:婚礼。丧礼。2.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:礼节。敬个礼。3.礼物:送礼。献礼。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4.以礼相待:礼贤下士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亲:[qīn]1.有血统或夫妻关系的:亲属。亲人。亲缘。双亲(父母)。亲眷。2.婚姻:亲事。3.因婚姻联成的关系:亲戚。亲故。亲邻。亲朋。4.称呼同一地方的人:乡亲。5.本身,自己的:亲睹。亲聆。亲笔。6.感情好,关系密切:亲密。相亲。亲睦。亲疏。7.用嘴唇接触表示喜爱:亲吻。[qìng]〔亲家〕夫妻双方的父母彼此的关系或称呼(“家”读轻声)。
授:1.交付;给予(多用于正式或隆重的场合):授旗。授奖。授权。2.传授;教:讲授。授课。函授。
“礼不亲授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它背后的道理其实很贴近生活。比如在古代,如果一位先生要给女学生送书,他可能会让书童转交,而不是直接递过去。这种行为看似迂腐,实则是为了维护社交边界,避免不必要的误会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这么在意“不亲授”呢?
举个现代的例子吧。比如公司里,领导要给异性下属发奖金,如果直接塞现金到对方手里,可能显得不够正式,甚至让人尴尬;但如果是通过财务部门转账,或者用信封放在桌上,反而更得体。这里的核心逻辑是什么?其实是用流程和规则来减少主观判断的偏差,让互动更透明、更安全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都2023年了,这种老规矩还有必要吗?”我的看法是:形式可以变,但内核值得保留。比如朋友之间借钱,直接微信转账当然方便,但如果金额较大,打个借条或者通过第三方平台操作,反而能让双方都更安心。这本质上也是“礼不亲授”的延伸——用客观的方式保护人际关系。
再举个反例。学校老师布置作业,如果每次都让班长代发,虽然避免了和学生的肢体接触,但久而久之可能让学生觉得老师有距离感。这时候就需要灵活处理:日常作业可以让学生自取,但重要文件依然通过班委传递。这说明什么?原则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礼仪规范的存在不是为了束缚人,而是为了帮助我们在复杂情境中找到平衡点。
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的“礼不亲授”更像是一种社交智慧。它提醒我们:亲密感需要时间沉淀,而适当的界限感反而能让关系走得更远。就像请同事喝咖啡,直接把杯子放桌上比硬塞到对方手里更合适;帮邻居搬东西,放在门口比搬进卧室更得体。这些细节里藏着的不仅是礼貌,更是对他人空间的尊重。
最后分享个小观察:现在很多餐厅推行“无接触服务”,顾客扫码点单、机器人送餐,看似少了人情味,实际上减少了服务纠纷。这种新时代的“礼不亲授”或许能给我们启示:当科技与礼仪结合,既保留了人性化的考量,又创造了更舒适的交互体验。说到底,规矩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人难受,而是为了让世界运转得更顺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