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ī
  • yòng
  • wéi
  • gu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ǐ zhī yòng,hé wéi guì

成语解释:和:和谐,协调。按礼行事,当以和平和谐为本
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学而》:“礼之用,和为贵,先王之道,斯为美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交往等

繁体字形:禮之用,咊為貴

英文翻译:The use of propriety and harmony are precious

礼之用,和为贵的意思

礼:1.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:婚礼。丧礼。2.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:礼节。敬个礼。3.礼物:送礼。献礼。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4.以礼相待:礼贤下士。5.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用:1.使用:用力。用兵。公用。大材小用。2.费用:用项。家用。3.用处:功用。多少总会有点用。4.需要(多用于否定式):天还很亮,不用开灯。东西都准备好了,您不用操心了。5.吃、喝(含恭敬意):用饭。请用茶。6.引进动作、行为所凭借的工具、手段等:用笔写字。用老眼光看人。7.因此;因8.(多用于书信):用特函达。9.姓。

和:[hé]1.平和;和缓:温和。柔和。和颜悦色。2.和谐;和睦:和衷共济。弟兄不和。3.结束战争或争执:讲和。媾和。军阀之间一会儿打,一会儿和,弄得百姓不得安生。4.(下棋或赛球)不分胜负:和棋。和局。末了一盘和了。5.姓。6.连带:和盘托出。和衣而卧(不脱衣服睡觉)。7.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: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。柜台正和我一样高。8.表示联合;跟;与: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。9.加法运算中,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,如6+4=10中,10是和。也叫和数。10.指日本:和服。[hè]1.和谐地跟着唱:曲高和寡。一唱百和。2.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:奉和一首。[huò]1.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:和药。藕粉里和点儿糖。2.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:衣裳已经洗了三和。二和药。[huó]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:和面。和泥。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。[hú]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,取得胜利。
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
贵:1.价格高;价值大(跟“贱”相对):绸缎比棉布贵。春雨贵如油。2.评价高;值得珍视或重视:宝贵。可贵。3.以某种情况为可贵:人贵有自知之明。锻炼身体,贵在坚持。4.地位优越(跟“贱”相对):贵族。贵妇人。达官贵人。5.敬辞,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:贵姓。贵国。高抬贵手。6.姓。

成语评论

礼之用,和为贵”出自《论语》,意思是“礼仪的作用,以和谐为最高价值”。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比如家里来客人时,主人端茶倒水、主动让座,客人回以感谢和赞美,双方有来有往,气氛自然融洽。这不就是“礼”带来的“和”吗?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非得讲究这些‘虚礼’?直接说重点不行吗?”其实问题核心在于:礼仪真的是“虚”的吗?举个例子,同事开会时有人突然打断别人发言,场面立刻变得尴尬;而如果大家轮流表达观点、适当点头回应,讨论效率反而更高。可见,“礼”并不是表面功夫,而是一种润滑剂,能减少人际摩擦,让合作更顺畅。

再往大了看,国际外交场合的握手、致辞、礼物交换,本质上也是“礼之用”的延伸。2018年朝韩领导人跨越三八线的那次握手,双方刻意放慢动作让记者拍照,这个充满仪式感的举动,为后续和平谈判奠定了基调。礼仪在这里成了打破坚冰的破壁锤,把原本对立的氛围转向“和”的方向。

不过也有人担心:过分强调“礼”会不会变成虚伪客套?我个人认为关键要看出发点。就像过年时亲戚问“找到对象没”,如果带着关心就是礼仪,如果只为攀比就成了冒犯。真正的“礼”应当像春风化雨,既保持适当边界感,又传递真诚善意。

现代社会中,“礼”的形式在变化,但内核始终未变。比如线上会议时关闭麦克风保持安静,外卖小哥送餐迟到时说声“辛苦了”,这些新时代的“礼”依然在默默维系着社会齿轮的正常运转。当我们在电梯里为陌生人按住开门键,在小区群里为新邻居答疑解惑时,其实都在实践着两千年前那句“和为贵”的智慧。

下次遇到争执时不妨想想:坚持己见和保持和谐,真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吗?或许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,恰当的礼仪既能守住原则底线,又能让不同立场的人找到共存的空间。毕竟,没有人是一座孤岛,而“礼”就是连接岛屿的桥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