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ǐ shàng wǎng lái
成语解释:尚:注重。在礼节上要注重有来有往。后也指你对我怎么样;我对你就怎么样。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曲礼上》:“礼尚往来,往而不来,非礼也;来而不往,亦非礼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际关系
繁体字形:禮尚往來
英文翻译:courtesy requires a return of visits received
礼:1.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:婚礼。丧礼。2.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:礼节。敬个礼。3.礼物:送礼。献礼。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4.以礼相待:礼贤下士。5.姓。
尚:1.副词。还:年纪尚幼。尚待进一步研究。2.尊崇;注重:崇尚。尚武。3.风尚:时尚。4.古又同“上”。5.古又同“掌(zhǎng)”。古代主管官叫尚,如尚书、尚衣等。
往:1.去:徒步前往。2.向;朝:往东。往何处去?3.过去的:往日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“礼尚往来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,其实说的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“你对我好,我也对你好”。比如同事帮你带了一杯咖啡,你下次顺手帮他取快递;朋友搬家时你出力帮忙,等你要装修房子他也会主动搭把手。这种互相给予的默契,就像一条隐形的纽带,把人和人的关系绑得更紧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礼尚往来不就是等价交换吗?”其实不完全对。真正的礼尚往来不是做数学题,不是非得“你给我多少,我还你多少”。比如邻居阿姨送你一筐自家种的青菜,你回赠一盒点心,重点不在于价格对等,而是传递“我记着你的好”这份心意。就像老话说的:“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”
有个真实案例:张姐在小区开便利店,总给独居老人留最新鲜的蔬菜。结果她家孩子高考前,这些老人主动轮流帮她看店。这种善意流转就像滚雪球,越滚越大。这也说明,礼尚往来不是短期交易,而是长期的情感储蓄。
有人担心:“总想着回礼会不会太累?”关键要掌握分寸。我以前收到朋友从国外带的礼物,非要立刻买等价的回赠,结果变成负担。后来学会用更灵活的方式:有时是陪对方医院排队,有时是分享行业资源。其实对方更在意的是你的用心,而不是礼物本身的价格标签。
现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。比如年轻人之间流行“AA制”,表面看和礼尚往来冲突,实际上反而体现了平等精神——谁也不欠谁,反而能更轻松地相处。这让我想到,传统文化的智慧需要结合时代特点来实践,就像老树发新芽,才能保持生命力。
最后想说,礼尚往来最忌讳变成“人情债”。见过有人为了还人情,勉强自己做不情愿的事,这就违背了初衷。真正健康的关系,应该像打乒乓球——有来有往才有趣,但接不住时也可以笑着捡球,不必觉得亏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