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ǐ wú bù dá
成语解释:礼:礼数。一方以礼相待,另一方不能不以礼相报。
成语出处:《礼记·燕义》:“君举旅于宾,及君所赐爵,皆降再拜稽首,升成拜,明臣礼也。君答拜之,礼无不答,明君上之礼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交往等
繁体字形:禮無不答
英文翻译:all courtesies must be returned
礼:1.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:婚礼。丧礼。2.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:礼节。敬个礼。3.礼物:送礼。献礼。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4.以礼相待:礼贤下士。5.姓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答:[dá]1.回答:对答。一问一答。答非所问。2.受了别人的好处,还报别人:答谢。报答。3.姓。[dā]义同“答”(dá),专用于“答应、答理”等词。
说到“礼无不答”,许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个文绉绉的成语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实在:别人对你有礼貌,你就得回应,不能装聋作哑。比如邻居送了你一筐水果,你回赠一盒点心,这就是生活中的“礼无不答”。
有人问:“如果对方送礼只是客套,我非要回礼吗?”这得看情况。比如同事顺手帮你带了杯咖啡,你笑着说句“明天我请你喝奶茶”就够了;但如果朋友在你搬家时忙前忙后,那请顿饭或者送个小礼物会更显心意。关键不在于礼物多贵重,而是传递“我在意你的付出”的信号。
工作中也常见这种情况。客户发来节日祝福邮件,哪怕再忙也要抽空回复“同乐”;领导在会议上肯定你的方案,会后发条消息说“感谢指导”能让对方感受到尊重。这些细节看似微小,却像齿轮间的润滑油,让人际交往运转得更顺畅。
有人担心:“现在大家都用微信表情包应付,传统礼节还有必要吗?”我倒觉得形式可以变,但内核不能丢。年轻人用“谢谢老板.gif”回复红包,老年人用语音消息道谢,本质上都是“礼无不答”的现代表达。重要的是保持那份“不让人冷场”的体贴。
观察身边人缘好的朋友,你会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:收到善意就像接住抛来的球,总会想办法传回去。这种你来我往的默契,让关系像织毛衣似的一针针紧密起来。下次收到别人的好意时,不妨试试主动抛出下一针——可能是个点赞,也可能是个举手之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