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n dǐng yī luán
成语解释: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。比喻珍美之物。
成语出处:明沈鲤《序》:“嗟乎,斯亦禁鼎一脔,尝者可以知其味已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禁鼎一臠
英文翻译:Forbidden tripod
禁:[jìn]1.明令取消;制止:严禁走私。2.拘押:监禁。3.法律或习惯所不允许的事:犯禁。违禁物品。4.皇帝的住处:宫禁。紫禁城。[jīn]1.受得住;耐(用):禁得起考验。这件衣服禁穿。2.忍住:不禁大笑。
鼎:1.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,圆形,三足两耳,也有方形四足的。2.比喻王位、帝业:定鼎。问鼎。3.大:鼎力。鼎言。4.锅。5.姓。6.正当;正在:鼎盛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脔:切成小片的肉:脔割。尝鼎一脔。
“禁鼎一脔”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?举个例子,小王第一次参加高端商务会议,看到大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,忍不住感叹:“我这点经验只能算是禁鼎一脔,要学的还多着呢。”这里用“禁鼎一脔”比喻自己接触到的只是整个行业知识体系中的微小部分,既谦逊又形象。
为什么用“鼎”来比喻重要事物?这要从成语的起源说起。鼎在古代象征权力和地位,比如商周时期的青铜鼎,本身就是浓缩着文化与历史的珍宝。想象考古学家发掘出残缺的鼎足,通过这一小块残片就能推测整个鼎的纹样和用途——这正是“禁鼎一脔”传递的以小见大的智慧。
这个成语和“冰山一角”有什么区别?虽然都形容事物的局部,但“禁鼎一脔”更强调珍贵性。比如老张收藏的宋代古籍虽然只剩残卷,专家却说“这页纸堪称禁鼎一脔”,既说明文献价值,又暗示背后可能藏着更完整的文化脉络。如果用“冰山一角”则侧重体量差异,少了文化沉淀的韵味。
现代人如何活用这个成语?举个职场案例:新人小美完成项目中的某个模块后,总监在复盘会上说“你们组的成果就像禁鼎一脔,接下来需要各部门配合才能拼出完整版图”。这样的表达既肯定阶段性成果,又巧妙引导团队关注全局协作,比直白的“再接再厉”更有画面感。
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特别契合当下信息碎片化的时代。我们每天刷短视频、看热搜,看似获得无数信息碎片,其实就像捧着无数块“鼎的碎片”,却少有人愿意花时间拼接完整图谱。下次当朋友炫耀新学的知识时,不妨笑着提醒:“小心别把禁鼎一脔当成满汉全席哦!”
生活中处处藏着“禁鼎一脔”的智慧。比如孩子指着星空问为什么月亮会变形状,家长可以回答:“我们现在看到的月相,就像禁鼎一脔,等学完天体运行规律,就能看懂整个宇宙时钟啦。”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具象比喻,既保护好奇心,又种下探索的种子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,这个成语用起来要注意语境。比如夸赞他人时可以说“您刚才的见解真是禁鼎一脔”,但用在自我评价时更适合表达谦逊。毕竟,谁都不希望自己珍视的东西被别人说成“不过是块碎肉”——所以使用时记得给珍贵的事物配上得体的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