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ǐng hù pī páo
成语解释:秉:执持;笏: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;披袍:身穿官服。比喻做官
成语出处:明·无名氏《破风诗》第二折:“圣朝辅佐必良才,野有贤人久困埋,今朝察访当推举,秉笏披袍拜御阶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做官
繁体字形:秉笏披袍
英文翻译:Binghu Robe
秉:1.拿着;握着:秉笔。秉烛。2.掌握;主持:秉政。3.古代容量单位,合16斛。4.姓。
笏: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,用玉、象牙或竹片制成,上面可以记事。
披:1.覆盖或搭在肩背上:披着斗篷。披星戴月。2.打开;散开:披卷。纷披。3.(竹木等)裂开:这根竹竿披了。
袍:袍子:皮袍。棉袍儿。长袍。旗袍儿。
哎,你听过“秉笏披袍”这成语吗?说白了,它原本形容古代官员穿戴整齐、手持笏板准备上朝的样子,后来就引申为“做好充分准备、认真对待职责”的意思。举个栗子哈,比如公司开年度大会前,部门经理提前一周核对数据、整理发言稿,同事们私下调侃他:“老张这波秉笏披袍的架势,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要进京面圣呢!”
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:“这成语现在还能用吗?会不会太老古董了?”嘿,您还别说!比如团队接了个大项目,组长开会时反复强调:“咱们这次可得秉笎披袍,每个环节都要像穿盔甲似的严丝合缝。”你看,稍微换个接地气的比喻,老词儿立马活过来了不是?
说到这儿,可能有人好奇:“那这和‘严阵以待’有啥区别?”问得好!要我说啊,“秉笏披袍”更强调仪式感和身份象征。比方说外交官参加国际会议,特意定制了绣着国徽的西装,这就叫“秉笏披袍”——既代表个人专业度,也彰显国家形象,可比单纯说“准备充分”有味道多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咱们用成语也得看场合。您要是跟00后同事说:“明天提案记得秉笏披袍啊!”人家可能以为你要组队cosplay古装剧。这时候不如直接说:“兄弟,PPT整利索点儿,甲方爸爸可不好糊弄。”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。现在有些网红直播带货,镜头前西装革履说产品参数,屏幕后头可能趿拉着拖鞋——这算不算现代版“秉笏披袍”?要我说啊,只要对观众负责,表面功夫做到位也无可厚非。就像武侠片里的高手,甭管平时多邋遢,比武时总得收拾得人模狗样的,这叫职业态度嘛!
不过凡事过犹不及。见过那种把“秉笏披袍”搞成形式主义的吗?比如某些企业晨会非要全员穿正装喊口号,结果业务数据照样拉胯。这种时候就得提醒一句:“光把笏板擦得锃亮没用,奏折里得真有干货才行啊!”您品,您细品,老祖宗的智慧放到现在依然管用。
最后唠句实在的,成语就像传家宝,用得巧能添彩,用不好就成出土文物展。下次遇到重要场合,不妨试试“秉笏披袍”这词儿,既显文化底蕴又不失专业范儿。记住喽,关键不在穿多贵的袍子,而在心里那份端端正正的责任感——这才是成语真正的灵魂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