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ín yuè féi jí
成语解释:秦越两地相去遥远。比喻疏远隔膜,各不相关。
成语出处:唐·韩愈《争臣论》:“视政之得失,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,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宾语;指各不相关
繁体字形:秦越肥瘠
英文翻译:Qin Yue is fertile
秦:1.周朝国名(前770—前221)。战国七雄之一。公元前770年周封秦襄公为诸侯。在今甘肃、陕西一带。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。2.朝代名(前221—前206)。秦始皇嬴政建立。建都咸阳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。公元前209年陈胜、吴广起义,公元前206年为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。3.指陕西和甘肃。特指陕西。
越:1.跨过(阻碍);跳过:越墙。翻山越岭。2.不按照一般的次序;超出(范围):越级。越权。3.(声音、情感)昂扬:激越。声音清越。4.抢夺:杀人越货。5.“越来越…”表示程度随着时间发展:天气越来越热了。6.周朝国名,原来在今浙江东部,后来扩展到江苏、山东。7.指浙江东部。8.姓。
肥:1.含脂肪多(跟“瘦”相对,除“肥胖、减肥”外,一般不用于人):肥猪。肥肉。马不得夜草不肥。2.肥沃:土地很肥。3.使肥沃:肥田粉。4.肥料:底肥。绿肥。化肥。积肥。5.收入多;油水多:肥差。活儿肥。6.指由不正当的收入而富裕:坑了集体,肥了自己。7.利益;好处:分肥。抄肥(捞外快)。8.肥大9.(跟“瘦”相对):棉袄的袖子太肥了。10.姓。
瘠:1.身体瘦弱。2.(土地)不肥沃:瘠薄。瘠土。
“秦越肥瘠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像是某种古代菜谱的名字,实际上它背后藏着深刻的人际关系隐喻。你想知道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吗?咱们先从一个场景开始。
公司市场部和财务部总像隔着一堵墙。市场部的小张想申请活动预算,财务部老王却反复追问:“这笔钱能带来多少转化率?”两人各执一词,谁都不愿理解对方的立场。这种“你嫌我花钱多,我嫌你太保守”的情形,可不就是秦越肥瘠的生动写照?
为什么用“秦越”作比喻?这个成语源自唐代韩愈的《争臣论》,秦国在西北,越国在东南,两地相隔千里。就像现代人看地球仪上的两极,彼此觉得对方的生活与己无关。韩愈用“视政之得失,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”这句话,精准捕捉了这种心理距离大于地理距离的现象。
记得去年邻居装修,电钻声吵得我头疼。本想上门沟通,转念一想“别人家的事少管”,最终默默戴上耳塞。这种事不关己的心态,不正是当代版的秦越肥瘠?我们住在同一栋楼,却活成了两个世界的人。
如何打破这种隔阂?去年参加行业交流会时,遇到个说话带浓重口音的工程师。起初听得费劲,后来发现他提到的技术痛点,正是我们团队遇到的瓶颈。当双方放下“你说你的方言,我讲我的术语”的惯性,合作方案自然水到渠成。这让我明白:理解从来不是自动发生的,而是主动解码的过程。
在视频会议成为主流的今天,屏幕里的同事可能比古代秦越的距离更近,但若缺乏共情,心与心的距离反而更遥远。下次看到其他部门同事焦头烂额时,或许可以递杯咖啡问问:“有什么我能帮上忙的?”这个简单的动作,可能比任何团队建设培训都管用。
面对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,我们注定要和各种“异乡人”打交道。与其困在各自的认知孤岛,不如试着在差异中寻找连接点——毕竟,肥瘠本无定数,全看我们选择用怎样的尺子丈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