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chēng
  • chái
  • ér
  • cu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chēng chái ér cuàn

成语解释:称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饭。比喻斤斤于细节而不识大体。同“称薪而爨”。

成语出处:明 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五:“积财聚谷,日不暇给。真个是数米而炊,称柴而爨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生活拮据

繁体字形:稱柴而爨

英文翻译:weigh firewood for cooking

称柴而爨的意思

称:[chēng]1.叫;叫做:自称。他足智多谋,人称智多星。队员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队长。2.名称:简称。俗称。3.说:称快。称便。连声称好。4.赞扬:称叹。称赏。称许。5.姓。6.测定重量:把这袋米称一称。7.举:称觞祝寿。[chèn]适合;相当:称体。称心。对称。匀称。[chèng]同“”。

柴:1.柴火:木柴。柴草。上山打柴。2.干瘦;不松软;纤维多,不易嚼烂:这芹菜显得柴。酱肘子肥而不腻,瘦而不柴。3.质量低或品质、能力差:这支笔刚用就坏,太柴了。他棋下得特柴。4.姓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爨:1.烧火煮饭:分爨。分居异爨(旧时指弟兄分家过日子)。2.灶:执爨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哎呦,你听说过“称柴而爨”这个成语吗?乍一听可能有点懵,但说白了,它说的就是做事之前先仔细掂量、精打细算的意思。比如家里要烧火做饭,得先称好柴火的分量,免得到时候火候不够或者浪费资源——这道理放到现在,不就和咱们做预算、定计划一个样嘛!

这时候有人可能问了:“这成语和现代生活到底有啥关系?”嘿,你别说,还真有不少例子。比如小王想换新车,但他没急着刷卡,而是先算了算每月的油费、保养费,再看看自己的存款,这才决定先攒半年钱。这不就是“称柴而爨”的活教材吗?说白了,做事前多盘算两步,能少踩不少坑。

不过啊,也有人觉得这种活法太累:“天天算来算去,生活还有啥意思?”这话乍一听挺在理,但仔细想想,精打细算可不等于抠门啊!就拿我邻居李姐来说,她家每周买菜前都会列清单,既能控制开支,又能避免食物浪费。你看,这种“称柴而爨”反而让日子过得更从容了。
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——现在很多年轻人嘴上喊着“躺平”,但手机里记账App一个没少装。这说明啥?说明大家骨子里还是认同“量力而行”的智慧嘛!毕竟谁也不想月底吃土,对不对?

其实啊,这个成语背后还藏着点哲学味儿。老祖宗用“称柴”比喻的不仅是柴火,更是对资源的敬畏心。现在咱们虽然不用烧柴了,但时间、精力、人际关系,哪个不是现代版的“柴火”?把这些“柴”称明白了,生活这锅“饭”才能煮得香喷喷的。
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甭管时代怎么变,会“称柴”的人永远比胡乱烧柴的人走得稳。下次遇到事儿,不妨先别急着动手,学学古人那套——摸清家底、盘算清楚,保准你干啥都多三分底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