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 sè jiān nán
成语解释:指农事劳苦。
成语出处:《尚书 无逸》:“先知稼穑之艰难,乃逸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宾语;指农事劳苦
繁体字形:稼穡艱難
英文翻译:toil at farm work
稼:1.种植(谷物):耕稼。稼穑。2.谷物:庄稼。
穑:收割庄稼:稼穑。
艰:困难:艰苦。艰深。物力维艰。
难:[nán]1.不容易,做起来费事:难处。难度。难点。难关。难熬。难耐。难产。难堪。难题。难以。难于。困难。畏难。急人之难。2.不大可能办到,使人感到困难:难免。难为。难保。难怪。难倒(dǎo)。难道。难能可贵。3.不好:难听。难看。[nàn]1.灾祸,困苦:难民。灾难。遇难。逃难。殉难。患难。遭难。避难。排扰解难。2.仇怨:排难解纷。3.诘责,质问:发难。非难。责难。[nuó]古同“傩”。
试想一位古代农夫蹲在田埂上擦汗,望着龟裂的土地喃喃自语:"这秧苗才露头,蚂蚱就来啃,老天爷再不下雨,今年怕是要绝收。"烈日炙烤着他的脊梁,泥土沾满指甲缝,正是"稼穑艰难"最生动的写照。这个成语像把钥匙,能打开我们对农耕文明的理解——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,中间要经历多少道坎?
明太祖朱元璋在《御制大诰》里写道:"朕本农夫,深知稼穑艰难。"这位布衣天子为何要在法律文书中特意强调这句话?原来他亲眼见过元末饥荒时"人相食"的惨状,懂得粮食安全关乎社稷存亡。就像我们今天说"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",古人早已用四个字道破生存密码。
看到超市里被丢弃的临期面包,突然想起《朱子家训》中"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"。有个有趣的发现:古代文人写"锄禾日当午"多是旁观视角,真正躬耕陇亩的农民反而很少作诗——他们忙着在田里与天争时,哪有闲情吟诵?这种沉默本身,就是"稼穑艰难"的另类注解。
现代农业机械轰鸣的田野上,拖拉机手小王擦着机油对我说:"别看现在播种机一天能耕两百亩,遇到倒春寒照样白忙活。"他的话让我顿悟:从青铜耒耜到智能温控,改变的是劳作方式,不变的是人类与自然博弈的永恒课题。就像手机支付再便捷,钱终究要靠双手挣来。
有个细节常被忽略:甲骨文里的"年"字,本义是稻穗成熟。先民用最珍贵的收成来丈量时间,这份对土地的敬畏已融入文化基因。当我们给孩子讲解"粒粒皆辛苦"时,其实是在传承五千年的生存智慧。下次剥毛豆若发现虫蛀,不妨看作自然给我们的提醒:完美从不是生命的常态。
站在玻璃幕墙里俯瞰车水马龙,突然理解袁隆平院士为什么坚持下田。他说"电脑里种不出水稻",这话和"稼穑艰难"形成奇妙呼应。或许真正的进步,不在于遗忘艰辛,而是让更多人明白:每个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,都有无数双手在看不见的地方托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