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è gōu qiè guó
成语解释:偷钩的要处死,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。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。
成语出处:《庄子·胠箧》:“彼窃钩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;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
繁体字形:竊鈎竊國
英文翻译:punishment or reward not depending upon what one does
窃:1.偷;用阴谋手段夺取:行窃。窃位。2.暗中;偷偷地:窃听。窃窃私语。3.谦辞。称自己:窃以为。
钩:1.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,形状弯曲,头端尖锐:钩子。秤钩儿。火钩子。2.形状像钩子的:蝎的钩子。钩针。3.汉字笔形之一(亅、乛、乚、、、乙等)。4.用钩形物搭、挂或探取:钩住树枝爬上去。5.研究,探寻:钩玄。钩沉。钩校(jiào)。6.牵连:钩党(指相牵连的同党)。7.同“勾”。8.一种缝纫法,多指缝合衣边:钩贴边。9.古代兵器:钩戟。纯钩(剑名)。吴钩(刀名)。10.镰刀。11.古代称圆规。
窃:1.偷;用阴谋手段夺取:行窃。窃位。2.暗中;偷偷地:窃听。窃窃私语。3.谦辞。称自己:窃以为。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“窃钩者诛,窃国者侯”这句话乍一听挺绕的,其实讲的是古代社会的一个怪现象:偷个小物件的人可能被砍头,但篡夺国家大权的人反而能当王侯。比如春秋时期,齐国大夫田成子用计谋夺取政权,不仅没被指责,反而被奉为齐国正统,老百姓还得向他磕头行礼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同样都是“偷”,小贼和大盗的结局天差地别?这其实反映了权力游戏里的潜规则。当一个人掌握足够多的资源时,他不仅能改写规则,还能重新定义什么是“正义”。就像现代某些大企业高管挪用公款,最后却能通过法律漏洞脱身,而普通员工偷拿办公用品却会被立即开除。
记得有次看新闻,某地官员贪污数亿元却只判了三年,而菜市场小贩因短斤缺两被罚得倾家荡产。这种对比特别能体现成语的现实意义。权力越大的人,越容易把越界行为包装成“战略调整”或“特殊手段”,这和古代诸侯给自己找“天命所归”的借口如出一辙。
不过我倒觉得这种现象正在改变。随着法治体系完善,现在连老虎苍蝇都开始被收拾了。去年某省交通厅长受贿案就是个好例子,虽然过程艰难,但最终权力寻租者还是被送上了审判席。这说明社会正在建立更公平的价值判断标准,不再单纯以成败论英雄。
下次看到有人用双标对待不同层级的错误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提醒我们:评判行为的标准不该随着权力大小而浮动。就像花园里的杂草,无论是墙角的野花还是池塘边的芦苇,该修剪时都得修剪,这样整个园子才能保持健康生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