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ǎn duàn biān cán
成语解释:简:竹简;编:穿竹简的皮条或绳子。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或形容书籍磨损残破
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:“简断编残字欲无,吾儿不负乃翁书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简断编残
英文翻译:Simple broken and incomplete
简:1.简单(跟“繁”相对):简便。简体。言简意赅。删繁就简。2.使简单;简化:精简。精兵简政。3.姓。4.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:简札。简册。竹简。5.信件:书简。小简。6.选择(人才):简拔。简选。
断:1.(长形的东西)分成两段或几段:砍断。割断。绳子断了。2.断绝;隔绝:断水。断电。断奶。断了关系。音讯断了。3.间断: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、做饭,从没有断过。4.拦截: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。5.戒除(烟酒):断烟。断酒。6.姓。7.判断;决定:断语。诊断。独断专行。这个案子断得公道。8.绝对;一定(多用于否定式):断无此理。断不能信。
编:1.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:编结。编织。编扎。2.按一定的原则、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:编排。编目(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)。编次。编年。编订。编配。编码。3.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、报刊、广播电视节目等:编写。编译。编审。编修。编纂。编印。4.创作:编剧。编导。5.捏造:编瞎话。6.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:正编。续编。简编。
残:1.不完整:残本。2.快完的;剩下的:残冬。残羹剩饭。3.伤害;使不完整:摧残。4.凶恶:残暴。
提到“简断编残”,很多人会疑惑:这到底是个啥意思?举个例子你就懂了。比如老张在旧书店翻到半本发黄的诗集,书页脱落、字迹模糊,他边拼边感叹:“这些简断编残的文字,藏着多少没讲完的故事啊!”你看,这个成语就是形容残缺不全的文献资料,像被时间撕碎的历史拼图。
有人要问:这和现代生活有啥关系?我曾在博物馆见过战国竹简的修复过程。工作人员用镊子夹起小米粒大的残片,对照数据库里的字库反复比对,那种“把碎玻璃拼成镜子”的执着特别震撼。这些简断编残的文物提醒我们:文明的传承,往往就是从填补空白处开始的。
现实中有更鲜活的例子吗?我认识位退休教师,他花了十年时间整理家族祠堂的残破族谱。有次他拿着半张虫蛀的宣纸跟我说:“你看这个'德'字只剩右半边,但对照其他支系的族谱就能补全。”这种修补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。
为什么我们还要关注这些“碎片”?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现在短视频盛行,很多人获取知识就像捡碎瓷片。但真正要拼出完整的认知图景,还是需要系统性的学习。就像考古学家修复陶罐,既要用胶水粘合现有残片,也要根据纹路规律推测缺失部分。
个人觉得,“简断编残”在今天有了新解读。当我们面对信息洪流时,重要的不是收集更多碎片,而是培养拼图思维。就像小朋友玩拼图,先找边角定位,再按颜色分类,这种结构化思考能帮我们在信息残片中还原真相。
下次遇到不完整的信息时,不妨当成解谜游戏。比如看到社交媒体上的争议话题,别急着站队,先收集不同角度的“残片”,试着拼出事件全貌。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对抗信息碎片化的有效方法。
说到最后,想起古籍修复师常说的一句话:“每片竹简都有自己的位置。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或许我们都需要点“文物修复精神”——既珍视每个碎片的价值,又不被残缺的表象迷惑,始终保持拼凑完整的耐心与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