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qiú táng gòu
成语解释:箕:簸箕;裘:皮袍;堂:立堂基;构:盖屋;堂构:比喻子承父业。比喻能继承父兄的事业
成语出处: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56回:“说父子相关切处,令人感注,似由阅历而得者,非泛作箕裘堂构语者所梦见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箕裘堂構
英文翻译:Structure of Jiqiu Hall
箕:1.簸箕:箕踞。2.簸箕形的指纹:斗箕。3.二十八宿之一。4.姓。
裘:1.毛皮的衣服:狐裘。轻裘。集腋成裘。2.姓。
堂:1.正房:堂屋。2.专为某种活动用的房屋:礼堂。课堂。食堂。3.旧时官府中举行仪式、审讯案件的地方:大堂。过堂。4.用于厅堂名称,旧时也指某一家、某一房或某一家族:三槐堂。5.用于商店牌号:同仁堂(北京的一家药店)。6.堂房:堂兄。堂弟。堂姊妹。7.a)用于成套的家具:一堂家具。b)用于分节的课程,一节叫一堂:两堂课。c)旧时审案一次叫一堂:过了两堂。d)用于场景、壁画等:三堂内景。一堂壁画。8.姓。
构:1.构造;组合:构图。构词。2.结成(用于抽象事物):虚构。构怨。3.指文艺作品:佳构。4.姓。5.构树,落叶乔木,叶子卵形,叶子和茎上有硬毛,花淡绿色,雌雄异株。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。也叫楮或榖。
“箕裘堂构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古人留下的谜语,其实它讲的是家族传承的故事。比如张大爷开了一辈子的木匠铺,现在儿子小张跟着学榫卯手艺,街坊都说这是"箕裘堂构"的好事——簸箕和皮袍代指父辈技艺,房屋架构比喻事业根基。
有人会问:"这成语是不是要求孩子必须接父母的班?"其实不完全对。就像隔壁王婶的女儿喜欢编程,虽然家里三代都是裁缝,但王婶支持女儿开网店卖定制汉服,既用上了祖传的针线功夫,又结合了新技术,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箕裘堂构呢?
我观察到有趣的现象:在江南古镇,老茶商的儿子用抖音直播卖茶叶,把父亲四十年的鉴茶经验编成了趣味短视频。这种既保留核心技艺,又创新传播方式的案例,或许比单纯的"子承父业"更有生命力。
有人担心传统手艺失传,但换个角度看,关键不在于形式是否完全复制,而是精神内核的延续。就像苏绣大师收徒不看血缘看悟性,只要愿意沉下心钻研,外人也能成为"精神上的继承人"。这种开放式的传承,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继续发光。
最近遇到个创业者,他把爷爷的酱油配方做成年轻化的调味品牌。问起成功秘诀,他说:"老手艺像树根,新创意是枝叶,堂构不是说把老房子原样封存,而是打好地基后,盖出适应时代的新楼层。"这话让我对成语有了新理解——传承不是复印,而是迭代。
最后想起邻居李叔的话:"让孩子站在我肩膀上,看得比我远,这才是真正的箕裘堂构。"或许这就是成语给现代人的启示:珍视积累,但不被传统束缚,让每代人都能添砖加瓦,筑就更稳固而灵动的精神家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