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uàn
  • jìn
  • zh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uàn jìn zī zhū

成语解释:算:计算;锱铢:旧制1两=4锱,1两=24铢,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。极微小的数量也要算。指苛敛钱财

成语出处:清·昭梿《啸亭杂录·吴利府》:“尝牟利于主算者,主算者算尽锱铢,其父犹以为未足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算儘錙銖

英文翻译:It's a bargain

算尽锱铢的意思

算:1.计算数目:珠算。笔算。心算。预算。能写会算。算了一笔账。2.计算进去:明天赛球算我一个。3.谋划;计划:失算。打算。盘算。暗算。算计。4.推测:我算他今天该动身了。5.认做;当做:他可以算一个好学生。你们挑剩下的都算我的。6.算数;承认有效力:他说的不算,还得你说。7.作罢;不再计较(后面跟“了”):算了,别说了。他不愿意就算了吧。8.表示比较起来最突出:我们班里,就算他年纪最小了。9.总算:最后算把这个问题弄懂了。10.姓。
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
锱:古代质量单位。一两的四分之一。

铢:古代质量单位。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。常指极轻的分量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买东西时连一毛钱都要算得清清楚楚的人?比如在菜市场挑土豆,一边翻来覆去检查有没有磕碰,一边和摊主争论“三块八毛五应该抹掉五分钱”,旁边排队的大爷都开始抖腿了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算尽锝铢”。

为什么有人会执着于细微得失?其实这种心态就像拿着放大镜看世界,总觉得每个细节都藏着金子。有个开火锅店的朋友,为了省电把空调温度调高两度,结果客人吃完满头大汗再也不来了。这让我想到:当我们把注意力全放在芝麻粒上时,很可能错失了背后的西瓜田。

上周在社区看到个真实案例:物业为节省维护费,把小区绿植修剪周期从每月改为每季度。没想到疯长的树枝划坏了三辆私家车,维修费远超省下的绿化开支。这种“越算计越吃亏”的怪圈,就像拿着渔网捞水里的月亮,越是用力收网,碎得越厉害。

精打细算和算尽锝铢的界限在哪?关键看是否影响整体价值。就像组装宜家家具,按照说明书逐步操作是智慧,但要是非要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个螺丝孔的误差,恐怕天亮都装不好一张椅子。有个做自媒体的姑娘给我启发:她每周固定留出20%预算尝试新推广渠道,这个“战略性的不算计”反而带来了稳定客源。

我倒觉得现代社会需要点“模糊计算”的智慧。就像炒菜放盐,老厨师都是随手一撒,新手非要称重到0.1克反而失了烟火气。去年装修时在瓷砖美缝上纠结了半个月,现在住进来才发现,阳光照在地板上的花纹比那0.5毫米的缝隙重要得多。

下次看到超市里对比价签的大妈,或是会议上争论报销单小数点的主管,不妨递杯温水笑笑。生活这本账本,有时候需要学会在“斤斤计较”和“难得糊涂”之间找到平衡点——毕竟,算盘珠子拨得太响,容易听不见窗外的鸟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