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 jiào zī zhū
成语解释:谓为争取财利而斤斤较量,连极微小的数量也不放过。
成语出处: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治家》:“近世嫁娶,遂有卖女纳财,买妇输绢,比量父祖,计较锱铢,责多还少,市井无异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計較錙銖
英文翻译:Haggle and haggle
计:1.计算:核计。共计。不计其数。数以万计。2.测量或计算度数、时间等的仪器:体温计。血压计。晴雨计。3.主意;策略;计划:计策。巧计。缓兵之计。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。百年大计,质量第一。4.做计划;打算:设计。为加强安全计,制定了工厂保卫条例。5.计较;考虑:不计成败。无暇计及。6.姓。
较:1.比较(高低大小等):较量。较劲儿。2.用于比较性状、程度:产量较去年有显著增加。3.表示具有一定程度:用较少的钱,办较多的事。4.计较:锱铢必较。5.明显:彰明较著。二者较然不同。
锱:古代质量单位。一两的四分之一。
铢:古代质量单位。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。常指极轻的分量。
“计较锱铢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其实说白了就是“为了一分一毫的小钱或小事反复纠结”。比如朋友聚餐AA制时,有人会因为几毛钱的零头非让所有人当场算清楚,甚至掏出计算器核对,这种较真到骨子里的状态,就是典型的“计较锱铢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节省难道不是美德吗?为什么成语反而带点贬义?举个例子就明白了——菜市场大妈为了抹掉两毛钱零头,和摊主掰扯十分钟,导致后面排队的顾客干着急。这种过度计较的行为,看似在省钱,实则消耗了时间和人情,甚至可能因小失大。
生活中真有必要这么“精打细算”吗?我曾在超市见过一位大叔,因为购物车里的酸奶比促销价多收了五毛钱,坚持要求店员重新扫码。结果后面十几人的队伍被迫等待,大叔自己还气得血压升高。这种场景下,“计较锱铢”反而成了双输选择——既没省下多少钱,又赔上了好心情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某些领域确实需要这种精神。比如会计核对账目、工程师调试精密仪器时,差之毫厘都可能谬以千里。但这里的关键在于“分场合”——该较真时不含糊,该放手时不执着。就像老话说的:“大行不顾细谨,大礼不辞小让”,抓大放小才是智慧。
其实我挺佩服那些能精准把握分寸的人。他们既不会在买菜时为了几根葱纠缠不清,也不会在重要项目中允许数据误差。这种弹性思维,恰恰说明“计较锱铢”本身无所谓好坏,重点在于我们把它用在什么地方。毕竟人生就像背包旅行,总得学会区分哪些东西值得装进行囊,哪些应该留在路边。
下次遇到需要权衡的情况,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这件事的影响范围有多大?投入的时间精力是否值得?长远来看会带来什么结果?这三个问题就像筛子,能帮我们滤掉那些不值得计较的“锱铢”,把注意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。毕竟,腾出双手才能接住更大的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