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ǎn chéng zǐ
成语解释:毛笔的别名
成语出处:唐·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,而封诸管城,号曰‘管城子’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毛笔
繁体字形:管城子
英文翻译:Guanchengzi
管:1.管子:钢管。竹管。水管。气管儿。2.吹奏的乐器:黑管。管弦乐。3.形状像管的电器件:电子管。晶体管。4.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:一管毛笔。两管牙膏。5.姓。6.管理;看管:管账。管图书。谁管仓库?。她能同时管十台机器。7.管辖:这个省管着几十个县。8.管教:管孩子。9.担任(工作):我管宣传,你管文体。10.过问:管闲事。这事我们不能不管。11.保证;负责供给:管保。不好管换。管吃管住。12.作用跟“把”相近,专跟“叫”配合:他长得又矮又胖,大家都管他叫小胖子。13.作用跟“向”相近:管他借钱。管我要东西。14.不管;无论:管他是谁,该批评就得批评。15.关涉;牵涉:他不愿来,管我什么事?
城:1.城墙:城外。万里长城。2.城墙以内的地方:城区。东城。3.城市(跟“乡”相对):山城。进城。满城风雨。连下数城。城乡物资交流。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说到“管城子”,可能不少人会犯迷糊:这到底是成语还是古代官职?其实啊,这是毛笔的雅称。唐代韩愈在《毛颖传》里把毛笔拟人化,说它受封为“管城子”,从此这个文绉绉的称呼就在文人墨客间传开了。
比如“挥毫落纸”这个成语,就和管城子息息相关。北宋米芾作画时,旁人常说他“运管城子如使剑”,笔锋所至墨痕淋漓,仿佛剑客舞剑般潇洒。再看现代人练书法,虽然改用自来水毛笔,但宣纸上那些或苍劲或婉转的线条,不正是管城子穿越千年的回响吗?
有人可能要问:现在都用键盘打字了,管城子还有存在感吗?我倒觉得,每次看到博物馆里那些字帖真迹,隔着玻璃都能感受到笔锋的力道。就像《兰亭序》里二十个不同写法的“之”字,每个笔画都藏着王羲之运笔时的呼吸节奏,这是电子屏幕永远无法复制的温度。
现在年轻人流行“手账文化”,用彩墨金粉装点日记本。有位朋友告诉我,自从改用毛笔写周记,原本五分钟就能打完的字,现在要花半小时慢慢描画,但反而更能静下心来整理思绪。这或许就是管城子的现代魔法——在快节奏里创造慢时光。
有次在书法展看到件趣事:六岁孩童握着比手掌还大的狼毫,在老师指导下歪歪扭扭写下“春”字。宣纸上的墨团虽然不够工整,但孩子盯着笔尖的那种专注眼神,倒让我想起古画里那些秉烛夜读的书生。原来不论时代怎么变,当管城子握在手中时,那种想要把心意凝注笔端的冲动,始终未改。
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:直播平台上教毛笔字的博主,粉丝量竟超过不少网红。有位UP主边写《将进酒》边讲解:“这笔竖勾要像黄河水拐弯,既要有力道又得留余地。”弹幕里飘过各种“笔尖会跳舞”“看得手痒”,看来管城子在数字时代,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焕发新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