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n chuān yàn zuǐ
成语解释:比喻不开口说话。
成语出处: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一百十二回:“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,众人都胆颤心寒,不敢出战。问了数声,如箭穿雁嘴,钩搭鱼腮,默默无言,无人敢应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箭穿雁嘴
英文翻译:Arrow pierces goose's beak
箭:1.古代兵器,长约二三尺的细杆装上尖头,杆的末梢附有羽毛,搭在弓弩上发射。现代射箭运动用的箭一般用钢、铝合金、塑料等制成。2.指箭能射到的距离:一箭之遥。半箭多路。
穿:1.破;透:把纸穿了个洞。水滴石穿。2.用在某些动词后,表示破、透或彻底显露:射穿。磨穿。看穿了他的心思。戳穿阴谋诡计。3.通过(孔洞、缝隙、空地等):穿针。穿过森林。从这个胡同穿过去。4.用绳线等通过物体把物品连贯起来:穿糖葫芦。用珠子穿成珠帘。5.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:穿鞋。穿衣服。
雁:鸟,外形略像鹅,颈和翼较长,足和尾较短,羽毛淡紫褐色。善于游泳和飞行。常见的有鸿雁、白额雁等。
嘴:1.口的通称:张嘴。闭嘴。2.(嘴儿)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:瓶嘴儿。茶壶嘴儿。烟嘴儿。3.指说的话:嘴甜。别多嘴。
说到“箭穿雁嘴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它比喻说话直截了当、不留情面,就像射出的箭穿过大雁的尖喙,既精准又带有杀伤力。比如同事小王在会议上说:“张经理的方案数据全错,建议重做”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箭穿雁嘴”式发言。
这时候可能会有人问:这种说话方式真的合适吗?其实关键在于场合。就像医生给患者开刀必须精准下刀,技术会议上需要专家直指问题核心。但如果是日常聊天,对朋友说“你今天穿得像棵圣诞树”,这样的“箭穿雁嘴”就容易伤人了。
有个真实的案例很有意思。某科技公司产品发布会上,工程师当众指出老板引用的参数错误。虽然场面尴尬,但及时纠正避免了后续宣传事故。这让我想到:有时候“箭”虽然扎人,却能避免更大的错误。就像啄木鸟用尖喙治病树,刺痛是暂时的,治愈是长久的。
不过我个人更倾向“裹着蜂蜜的良药”。去年带实习生时,发现他代码漏洞百出。如果直接说“你这代码像筛子全是洞”,恐怕会打击积极性。换成“基础逻辑不错,但有几处需要加固防护”,既点出问题又保留了改进空间。毕竟,真诚不一定要锋利,温暖的建议往往更入耳。
观察生活发现,会“箭穿雁嘴”的人通常有两种特质:要么专业能力极强,像老中医号脉般精准;要么性格耿直,像武侠小说里的快剑客。但真正的高手,往往能在直率和圆融间找到平衡点。就像古人说的“直如弦,死道边;曲如钩,反封侯”,说话艺术确实需要终身修炼。
最后分享个有趣的现象:现在年轻人更习惯用表情包缓冲语气。当想直言时发个“狗头保命”,既表达了观点又化解了尴尬。这种现代版的“包着海绵的箭”,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演变。说到底,沟通的本质不是比谁更尖锐,而是能否真正抵达对方的内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