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ú lǐ hú tú
成语解释:认识模糊;不明事理。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。
成语出处: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三回:“难道龚定庵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给他们药死了吗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指对事物认识不清
繁体字形:糊裏糊涂
英文翻译:in disorderly fashion
糊:[hú]1.用黏性物把纸、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:糊信封。糊墙。糊顶棚。糊风筝。2.同“煳”。3.粥类食品。[hū]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、窟窿或平面:用灰把墙缝糊上。往墙上糊了一层泥。[hù]样子像粥的食物:面糊。芝麻糊。辣椒糊。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糊:[hú]1.用黏性物把纸、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:糊信封。糊墙。糊顶棚。糊风筝。2.同“煳”。3.粥类食品。[hū]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、窟窿或平面:用灰把墙缝糊上。往墙上糊了一层泥。[hù]样子像粥的食物:面糊。芝麻糊。辣椒糊。
涂:1.使油漆、颜色、脂粉、药物等附着在物体上:涂抹。涂饰。涂脂抹粉。涂上一层油。2.乱写或乱画;随意地写字或画画:涂鸦。信手涂上几笔。3.抹去:涂改。把写错的字涂掉。4.泥:涂炭。5.海涂的简称:涂田。滩涂。6.同“途”。7.姓。
“糊里糊涂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一碗没搅匀的芝麻糊,但实际用来形容人迷迷糊糊、搞不清状况的状态。比如有人问:“为什么小明开会时总是一脸懵?”答案可能是:“他昨晚熬夜追剧,今天全程糊里糊涂,连会议主题都没听明白。”你看,这词儿是不是特别适合描述那种“人在心不在”的场面?
那“糊里糊涂”和“稀里糊涂”有什么区别呢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你网购时填错收货地址,货送到了隔壁小区——这叫“糊里糊涂”;但如果你压根忘了自己下过单,直到快递员敲门才反应过来,这就是“稀里糊涂”了。个人觉得,前者更偏向“混乱中带点主动性”,后者则更接近“完全断片”。
生活中哪些场景容易让人糊里糊涂?比如新手妈妈凌晨三点泡奶粉,把盐罐当成了奶粉罐;或者打工人周一早上挤地铁,刷卡时才发现拿的是食堂饭卡。这些场景里,疲惫、信息过载或是习惯性动作,都可能让人变成“行走的迷糊蛋”。
有人问:“偶尔犯糊涂是不是坏事?”我倒觉得要看场合。朋友聚餐时记错约会时间,顶多被调侃两句;但要是医生做手术时拿错病历,性质就完全不同了。其实适度的小糊涂反而能化解尴尬——比如忘记同事的尴尬糗事,这何尝不是种职场生存智慧?
数字时代的新版“糊里糊涂”什么样?就像你同时开着五个聊天窗口,结果把发给闺蜜的吐槽错传到工作群;或者用修图软件时手滑点了“自动优化”,把领导合影P成了表情包。这些科技时代的迷糊行为,倒是给快节奏生活添了不少黑色幽默。
最后说个反常识观点:有时候“装糊涂”反而是大智慧。就像《红楼梦》里刘姥姥进大观园,表面看着糊里糊涂,实则心里跟明镜似的。这种“选择性糊涂”,在现代社交中未尝不是种自我保护的艺术。下次当你觉得自己有点犯迷糊时,不妨想想:这是真糊涂,还是看破不说破的智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