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ang
  • dou
  • bu
  • sha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ang dou bu shan

成语解释:就是吃糠皮杂粮也供养不起。形容生活十分贫困。
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贡禹传》:“妻子糠豆不赡,饾褐不完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生活贫困

繁体字形:穅豆不贍

英文翻译:No support

糠豆不赡的意思

糠:1.稻、谷子等作物子实的皮或壳(多指脱下来的):米糠。糠菜半年粮(形容生活贫困)。2.发空,质地松而不实(多指萝卜因失掉水分而中空):糠心儿。萝卜糠了。

豆:1.双子叶植物的一科,木本、草本植物都有,如“紫檀”、“槐树”、“黄豆”、“绿豆”、“红豆”、“豌豆”、“落花生”等,日常统称豆类植物,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:豆科。豆子。豆荚(豆角儿)。豆浆。豆绿。煮豆燃萁。目光如豆。2.形状像豆粒的东西:土豆儿。3.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,形状像高脚盘:俎豆。4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赡:1.供给人财物:赡养亲属。2.丰富;充足:详赡。力不赡(力不足)。

成语评论

有读者可能会问:“糠豆不赡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其实它源自古代农耕社会,"糠"是谷物的外壳,"豆"指代粗粮,"不赡"就是不够吃,连最粗糙的食物都供应不足,形容极度贫困的状态。比如在《汉书》记载的饥荒年代,百姓"糠豆不赡,流民载道",短短八个字就勾勒出令人揪心的民生图景。

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还能用吗?我在社区志愿者工作中遇到过真实案例:老张突发重病后,家里积蓄耗尽,有次他红着眼眶说"现在给孩子买牛奶都要算着天数"。这种当代版的"糠豆不赡",提醒我们社会保障网需要织得更密些。不过也要看到,随着扶贫政策推进,像贵州山区某村通过发展菌菇种植,三年内就实现了从"糠豆不赡"到家家盖新房的转变。

有人困惑成语中的"豆"为何代表贫穷。其实在古代农耕文明中,大豆既是主食也是穷人的蛋白质来源。《齐民要术》记载,灾年百姓常以豆叶、豆渣充饥。这种历史记忆沉淀在成语里,就像活化石般保存着先民的生活智慧。如今我们吃豆制品是追求健康,这种饮食观念的变迁,恰恰印证着时代的进步。

从个人观察来看,当代社会更多是"精神粮仓不赡"的现象。上周在咖啡馆听到两个白领聊天,一个说"每天刷三小时短视频,却越来越空虚",这何尝不是信息时代的另一种匮乏?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贫瘠形成奇妙对照,提醒我们在关注物质脱贫的同时,也要构筑心灵的防波堤。

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,在于把握其揭示的"基本生存线失守"的核心意象。就像观察树木年轮能读懂气候变迁,剖析这类成语可以触摸文明演进的脉动。当我们说"某地脱贫前糠豆不赡"时,不仅是陈述事实,更是在丈量一个时代向前跨越的步伐。

"糠豆不赡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