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ù guò bù shàn
成语解释:补救过失都来不及。
成语出处: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若死者有知,先王之积怒久矣,太后救过不赡,何暇及私魏丑夫乎?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捄過不贍
英文翻译:Save one's life
救:1.援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:救命。挽救。营救。搭救。抢救。一定要把他救出来。2.援助人、物使免于(灾难、危险):救亡。救荒。救灾。救急。
过:[guò]1.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;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:过来。过去。过河。过桥。过年。过节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。2.从甲方转移到乙方:过户。过账。3.使经过(某种处理):过罗。过筛子。过滤。过淋。过磅。过秤。过油肉。过过数儿。4.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:过目。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。5.超过(某个范围和限度):过分。过期。过犹不及。树长得过了房。6.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(—O—O—)结构的:过硫酸根(SO5-)。过氧化氢(H2O2)。7.探望;拜访:过访。8.去世: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。9.过失(跟“功”相对):过错。记过。勇于改过。10.传染:这个病过人。11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经过:走过广场。把他送过了桥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掉转方向:翻过一页。他回过头看了看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超过或胜过:我比不过你。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。[guo]1.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毕:吃过饭再走。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。2.用在动词后,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,但并未继续到现在:他去年来过北京。我们吃过亏,上过当,有了经验了。[guō]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赡:1.供给人财物:赡养亲属。2.丰富;充足:详赡。力不赡(力不足)。
“救过不赡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,其实它的核心意思是:问题多到连补救过错都来不及。有人可能会问,这成语到底用在什么场景里呢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吧——比如公司财务系统漏洞百出,账目错乱、资金流向不明,等到老板发现时,亏损已经像滚雪球一样大到填不上,这时候就能说“救过不赡”了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“补救都来不及”的情况呢?关键往往在于前期忽视小问题。就像家里水管漏水,如果总觉得“滴答声不大没关系”,等某天墙壁发霉、地板泡烂,维修费可能比当初换个零件贵十倍。这种思维惯性是不是很常见?
那么如何避免陷入“救过不赡”的困境?我的个人经验是建立“预警雷达”。比如做项目时,我会要求团队每周做三次进度检查,用红色/黄色标签标注风险点。去年我们通过这个方法,在开发App时提前三周发现了接口兼容性问题,成功避免了上线前的灾难性修改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了新解读。有次听建筑师朋友说,古城墙修复工程就像在和时间赛跑,风化速度比修补速度快时,就真成了“救过不赡”。这种传统智慧与当代现实的碰撞,反而让人更理解成语的生命力。
下次遇到看似微小的问题时,不妨想想“救过不赡”的警示。它提醒我们的不仅是及时行动的重要性,更蕴含着东方文化中“防微杜渐”的智慧。就像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就是现在,解决问题也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