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īng
  • shī
  • rén
  • shī
  • nán
  • zā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īng shī yì yù,rén shī nán zāo

成语解释:经师:古代教官;人师:为人师表的人;遭:遇到。单纯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,为人师表的人不容易的人难遇到

成语出处:晋·袁宏《后汉纪·灵帝纪》:“昭曰:‘盖闻经师易遇,人师难遭。’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慨叹

繁体字形:经师易遇,人师难遭

英文翻译:A teacher is easy to meet, but a teacher is hard to meet

经师易遇,人师难遭的意思

经:[jīng]1.(旧读jìng)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(跟“纬”相对):经纱。经线。2.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:经脉。经络。3.经度:东经。西经。4.经营;治理:经商。整军经武。5.上吊:自经。6.历久不变的;正常:经常。不经之谈。7.经典:本草经。佛经。念经。十三经。8.月经:行经。经血不调。9.姓。10.经过:经年累月。几经周折。这件事是经我手办的。经他一说,我才知道。11.禁(jīn)受:经不起。经得起考验。[jìng]织布之前,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,来回梳整,使成为经纱或经线:经纱。

师:1.传授知识、技术的人:教师。2.掌握某种专门知识、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理发师。3.效法:师法。4.榜样: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5.军队:出师。劳师动众。6.军队编制单位。在军之下,团之上。7.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8.对和尚、尼姑的尊称:禅师。师太。

易:1.做起来不费事的;容易(跟“难”相对):简易。轻易。易如反掌。显而易见。得来不易。2.平和:平易近人。3.轻视。4.改变;变换:变易。易名。移风易俗。不易之论。5.交换:贸易。交易。易货协定。以物易物。6.姓。

遇:1.相逢;遭遇:相遇。遇雨。遇险。不期而遇。2.对待;款待:待遇。优遇。冷遇。3.机会:机遇。际遇。4.姓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师:1.传授知识、技术的人:教师。2.掌握某种专门知识、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理发师。3.效法:师法。4.榜样: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5.军队:出师。劳师动众。6.军队编制单位。在军之下,团之上。7.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8.对和尚、尼姑的尊称:禅师。师太。

难:[nán]1.不容易,做起来费事:难处。难度。难点。难关。难熬。难耐。难产。难堪。难题。难以。难于。困难。畏难。急人之难。2.不大可能办到,使人感到困难:难免。难为。难保。难怪。难倒(dǎo)。难道。难能可贵。3.不好:难听。难看。[nàn]1.灾祸,困苦:难民。灾难。遇难。逃难。殉难。患难。遭难。避难。排扰解难。2.仇怨:排难解纷。3.诘责,质问:发难。非难。责难。[nuó]古同“”。

遭:1.遇到(多指不幸或不利的事):遭难。遭殃。遭了毒手。2.回;次:一遭生,两遭熟。一个人出远门,我还是第一遭。3.周;圈儿:用绳子绕两遭。跑了一遭儿。

成语评论

经师易遇,人师难遭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能传授知识的老师容易遇到,但能指引人生的导师却很难碰到”。举个例子,小明上学时遇到过许多优秀的学科老师,他们教解题技巧、分析公式,但直到高中才遇到一位班主任。这位老师不仅教知识,还会在小明迷茫时和他谈心,教他如何面对失败、处理人际关系。小明感慨:“这样的老师,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几个。”

为什么“人师”这么稀缺?其实这和教育的本质有关。传授知识只需要专业能力,但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、性格或处事方式,需要导师自身有深厚的人生阅历和共情能力。比如职场中,上司可以教你怎么写报告,但未必愿意花时间帮你分析职业规划;朋友能听你吐槽烦恼,但未必能一针见血指出你的思维误区。

我曾经在创业时遇到过一位投资人。他不仅评估项目,还会问我:“你究竟想通过这件事实现什么?十年后的你会怎么看待现在的选择?”这些问题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初衷。这种“超越当下需求”的引导,正是“人师”的独特价值。

普通人如何增加遇到“人师”的概率?主动观察身边那些让你感到“相处后变得更有力量”的人。我的邻居王阿姨是个退休语文老师,她总能在小区孩子吵闹闯祸时,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他们明白道理。后来很多家长都说:“王阿姨说的话,孩子居然听得进去!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,往往藏在日常生活里。

需要提醒的是,“人师”不一定比你年长或地位更高。我曾见过实习生用一句“试试把焦虑写下来,纸会帮你分担一半压力”点醒焦虑的团队领导。真正的人师关注的是思想的共鸣,而非身份的高低。

最后想说,与其苦苦等待“完美导师”,不如保持开放心态。那些让你在某个瞬间豁然开朗的人,那些用行动示范如何活得通透的人,都在以不同形式扮演着“人师”的角色。就像春天不会只开一朵花,人生路上的指引,也可能来自许多意想不到的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