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ǎn bù jì jí
成语解释:缓:慢;济:救助。缓慢的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。
成语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3回:“正愁缓不济急,恰好有现任杭州织造的富周三爷,是门生的大舅子,他有托门生带来一万银子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谓语;指缓慢的行动不适应
繁体字形:緩不濟急
英文翻译:a slow remedy cannot meet an urgency
缓:1.迟;慢:迟缓。缓步。缓不济急。2.延缓;推迟:缓办。缓期。这事缓几天再说。3.缓和;不紧张:缓冲。缓急。4.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:昏过去又缓过来。蔫了的花,浇上水又缓过来了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济:[jì]1.过河;渡:同舟共济。2.救;救济:接济。缓不济急。3.(对事情)有益;成:无济于事。假公济私。[jǐ]1.济水,古水名,发源于今河南,流经山东入渤海。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。今河南济源,山东济南、济宁、济阳,都从济水得名。2.姓。
急:1.急躁;着急:急性子。急着赶路。2.使着急:眼看要开演了,小王还不来,真急人。3.匆促;迅速。与“缓”相对:急促。水流很急。4.迫切;情况严重:急事。情况紧急。5.紧急严重的事情:救急。当务之急。6.热心做;热心帮助:急公好义。急人之难。
“缓不济急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它的意思其实特别贴近生活。比如你家的水管突然爆了,水哗哗往外冒,这时候你慢悠悠翻工具箱找胶带,结果水已经淹了半个客厅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缓不济急”。慢动作的补救措施,根本赶不上问题的恶化速度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生活中总出现这种“来不及”的情况?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对紧急程度判断失误。比如考试前三天才开始通宵复习,或者等客户催了五遍才赶方案,这时候再高效的方法也像用茶杯救火,效果微乎其微。
记得有次朋友公司服务器崩溃,技术团队却坚持要按标准流程排查。结果整整八小时系统瘫痪,直接损失百万订单。这种时候更需要的是“先止血再疗伤”,就像医生遇到大出血病人,肯定是先按压伤口而不是先做全面体检。
那怎么避免掉进这个陷阱呢?我自己的经验是建立“应急响应机制”。家里常备急救包,工作中为关键环节设置备用方案,甚至手机里存好开锁师傅和维修工的联系方式。这些看似麻烦的准备,关键时刻能让人从容应对,就像暴雨前备好的沙袋,看着多余,真涨水时才知道管用。
现在很多企业推崇“敏捷工作法”,本质上也是在解决“缓不济急”的问题。通过快速试错、小步迭代,比传统的大规划慢执行更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。就像骑自行车,小幅调整车把比猛打方向盘更不容易翻车。
生活中没有万全准备,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做温水里的青蛙。下次遇到紧急情况,不妨先问自己:此刻最需要的是精准手术刀,还是临时止血带?找准优先级,才能在快慢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