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ú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ún jū hé yī

成语解释:和一:和谐一致。在一起相处得非常和谐一致

成语出处: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策辱》:“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,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,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羣居咊一

英文翻译:Gregarious and one

群居和一的意思

群:1.聚在一起的人或物:人群。鸡群。建筑群。成群结队。2.众多的人:超群。群言堂。群策群力。3.成群的:群峰。群居。群集。4.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:一群孩子。一群马。5.姓。

居:1.住:居民。分居。2.住的地方;住所:迁居。民居。故居。3.在(某种位置):居左。居首。4.当;任:居功。以专家自居。5.积蓄;存:居积。奇货可居。6.停留;固定:变动不居。岁月不居。7.用于某些商店的名称(多为饭馆):同和居。沙锅居。8.姓。

和:[hé]1.平和;和缓:温和。柔和。和颜悦色。2.和谐;和睦:和衷共济。弟兄不和。3.结束战争或争执:讲和。媾和。军阀之间一会儿打,一会儿和,弄得百姓不得安生。4.(下棋或赛球)不分胜负:和棋。和局。末了一盘和了。5.姓。6.连带:和盘托出。和衣而卧(不脱衣服睡觉)。7.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: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。柜台正和我一样高。8.表示联合;跟;与: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。9.加法运算中,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,如6+4=10中,10是和。也叫和数。10.指日本:和服。[hè]1.和谐地跟着唱:曲高和寡。一唱百和。2.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:奉和一首。[huò]1.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:和药。藕粉里和点儿糖。2.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:衣裳已经洗了三和。二和药。[huó]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:和面。和泥。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。[hú]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,取得胜利。
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
成语评论

群居和一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描述的是人们共同生活、和谐相处的状态。比如在一个热闹的社区里,邻居们互相帮忙修水管、分享节日美食,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就是群居和一的生动写照。

为什么要重视群居和一想象一下:如果班级里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答题,遇到难题时没人讨论,学习效率反而会降低。而当我们组成学习小组,有人擅长数学、有人精通语文,互相取长补短,难题往往迎刃而解。这种集体智慧正是群居和一的核心价值。

在职场中也能看到典型案例。某科技公司的研发团队,硬件工程师与软件程序员原本常因工作节奏不同产生摩擦。后来他们建立每日15分钟的“咖啡角闲聊”,非正式交流反而催生出智能家居系统的跨界创新方案。这让我联想到:有时候刻意制造的共处空间,比制度性安排更能激发群体创造力。

怎样维持群居和一的平衡?就像交响乐团演奏,既需要小提琴的婉转旋律,也离不开定音鼓的稳定节奏。社区志愿者团队管理给我的启发是:明确分工时要像拼图游戏般精准,而情感联结则需要留出弹性空间。记得去年组织社区义卖时,我们既制定了清晰的物资分类表,又保留了“自由创意摊位”,结果既高效完成了捐赠目标,还收获了意想不到的邻里情谊。

数字化时代给群居和一带来新可能。线上读书会突破地域限制,让天南地北的读者能实时讨论同一本书;远程办公团队用虚拟白板进行头脑风暴,不同时区的思维碰撞出全新创意。这些现象提示我们:物理距离不再是阻碍,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与情感纽带。

观察城市广场上的广场舞群体会发现有趣现象:领舞阿姨自发形成的教学体系,新手通过观察模仿逐渐融入,这种非文字传承的集体默契,正是群居和一在当代社会的生动演绎。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发现:那些看似随意的日常互动,往往承载着维系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功能。

群居和一的造句

  1. 造句 《中庸》强调,社会关系和谐有序,才是“群居和一之道”。
  2. 造句 弘扬荀子文化,建设和谐安泽,还要研究和继承荀子“群居和一”的社会和谐思想。
  3. 造句 它表现在人的行为中,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中庸之道,表现在社会存在中,是礼治仁政的“群居和一”之道。
  4. 造句 ***的重要讲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“亲仁善邻”,“群居和一”的展现,中国对东盟的外交政策是久以持之的“睦邻友好政策”。
  5. 造句 儒家致力于维护人与人之间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,向往“致中和”、“外内和顺”、“群居和一”、“咸和万民”的境界。

"群居和一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