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ún xián bì jí
成语解释:毕:全。各种贤人聚集在一起
成语出处: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五回:“今日群贤毕集,正当‘所言公则公言之’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聚会
繁体字形:羣賢畢集
英文翻译:A collection of talents
群:1.聚在一起的人或物:人群。鸡群。建筑群。成群结队。2.众多的人:超群。群言堂。群策群力。3.成群的:群峰。群居。群集。4.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:一群孩子。一群马。5.姓。
贤:1.有德行的;有才能的:贤明。贤达。贤良。2.有德行的人;有才能的人:圣贤。选贤举能。任人唯贤。3.敬辞,用于平辈或晚辈:贤弟。贤侄。4.姓。
毕:1.完结;完成:礼毕。毕其功于一役。2.全;完全:毕生。毕力。群贤毕至。3.二十八宿之一。4.姓。
集:1.集合;聚集:汇集。齐集。集思广益。惊喜交集。2.集市:赶集。3.集子:诗集。文集。全集。地图集。4.某些篇幅较长的著作或作品中相对独立的部分:《康熙字典》分为子、丑、寅、卯等十二集。影片上下两集,一次放映。三十集电视连续剧。5.集合6.的简称。7.姓。
“群贤毕集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众多贤能的人全部聚集在一起”,常用来形容一个场合或团队中汇聚了各领域的顶尖人才。比如:“这次科技论坛上,院士、企业家和青年学者群贤毕集,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。”
为什么人们喜欢用“群贤毕集”这个成语?它不仅能体现场合的“高规格”,还能暗示合作带来的突破性可能。比如一家创业公司若被形容为“群贤毕集”,往往让人联想到其团队既有技术大牛,又有商业奇才,成功概率自然更高。
成语背后有什么深层逻辑?我曾观察过多个创新项目,发现真正推动突破的往往不是某个天才的灵光乍现,而是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互相激发。就像古人说的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”,而群贤毕集的状态,更像是“三个诸葛亮能改写行业规则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群贤”并不等于“全才”。一个健康的团队需要互补性:有人擅长宏观规划,有人精通细节落地;有人敢冒险突破,有人能守住底线。这让我想到某次参与的产品设计会议——工程师纠结技术可行性时,设计师一句“如果用户根本不需要这个功能呢?”瞬间扭转了讨论方向。
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智慧聚合。随着专业领域越分越细,单个领域的专家可能变成“高墙内的囚徒”,而跨领域碰撞才能打破认知边界。就像区块链技术最初由密码学家推动,直到遇上金融和法律专家,才真正开启应用浪潮。
不过,“群贤毕集”的状态可遇不可求。个人认为,与其等待完美团队,不如主动培养两种能力:一是识别他人优势的洞察力,二是把自己的专业打磨成能被他人“调用”的模块。毕竟,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眼中的“贤者”。
下次当你听到某个峰会“群贤毕集”时,不妨多关注这些贤者之间产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。人才的简单叠加只是加法,真正的价值在于他们碰撞出的乘数效应——这可能才是这个成语在当代最生动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