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ǎo gǔ dǒng
成语解释:古老的或过时的东西,也指思想陈腐或生活习惯陈旧的人
成语出处:清·无垢道人《八仙全传》第84回:“要是老古董儿问起来呢,你就说我已回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守旧的人
繁体字形:老古蕫
英文翻译:antique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古:1.古代(跟“今”相对):远古。厚今薄古。2.经历多年的:古画。古城。这座庙古得很。3.具有古代风格的:古拙。古朴。4.真挚纯朴:人心不古。5.古体诗:五古。七古。6.姓。
董:1.监督管理:董督。董事。2.董事:商董。校董。
“老古董”这个词常用来形容过时的事物,但那些流传千年的成语真是没用的老古董吗?举个最简单的例子——“刻舟求剑”。有次看到同事在会议上照搬五年前的方案,突然想到: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刻舟求剑吗?明明市场环境早已改变,却还固执地按旧地图找新大陆。
有人会问:这些老掉牙的成语和现在有什么关系?看看短视频平台那些跟风模仿的创作者就明白了。他们像“守株待兔”里的农夫,守着偶然的爆款套路不停复制,结果流量越来越差。其实每个时代都有“守株待兔”的人,区别只是守的是兔子还是流量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越是快速变化的时代,老成语反而越有警示价值。去年公司推行新系统时,好些老员工像“削足适履”故事里的人,宁愿忍着疼削自己的脚,也不愿换双合脚的鞋。这让我想到,适应变化确实需要勇气,但死守习惯可能付出更大代价。
有个朋友总抱怨怀才不遇,却从不肯跨出舒适圈。这让我联想到“叶公好龙”的典故——嘴上说着向往新机遇,真有机会降临又吓得躲起来。现代职场里,多少人口号喊得响亮,行动却永远停留在安全区?
这些成语就像穿越时空的镜子,照出人性中永恒的弱点。它们不是该被供在博物馆的老物件,而是鲜活的生活观察笔记。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想想:古人是否早就见过类似的剧本?也许换个角度看,那些“老古董”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启发。
最近在公园看到老人教孙子放风筝,线放太紧容易断,太松飞不高,突然就懂了“过犹不及”的智慧。这种跨越千年的生活哲学,不正暗合现代人追求的“分寸感”吗?老成语里藏着的时间胶囊,往往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解码。
说到底,判断事物是否过时,关键看我们会不会用新视角激活旧智慧。就像“郑人买履”的故事,那个宁信尺码不信脚的人,本质上和迷信大数据模型而忽视实际情况的现代决策者没什么两样。工具在更新,但人性进化的速度,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慢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