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ǎo zhe liǎn pí
成语解释:厚着脸皮,毫无羞涩之感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25卷:“那白长吉昔日把遐叔何等奚落,及至中了,却又老着脸皮,备了厚礼也来称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老着臉皮
英文翻译:Old cheeky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着:[zhe]1.表示动作的持续:他打着红旗在前面走。他们正谈着话呢。2.表示状态的持续:大门敞着。茶几上放着一瓶花。3.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,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:你听着。步子大着点儿。快着点儿写。手可要轻着点儿。4.加在某些动词后面,使变成介词:顺着。沿着。朝着。照着。为着。[zhuó]1.穿(衣):穿着。吃着不尽。2.接触;挨上:附着。着陆。不着边际。3.使接触别的事物;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:着笔。着眼。着手。着色。着墨。不着痕迹。4.着落:寻找无着。5.公文用语,表示命令的口气:着即施行。[zháo]1.接触;挨上:上不着天,下不着地。2.感受;受到:着风。着凉。3.燃烧,也指灯发光(跟“灭”相对):炉子着得很旺。天黑了,路灯都着了。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:睡着了。打着了。猜着了。5.入睡:一上床就着了。[zhāo]1.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:高着儿。支着儿。2.同“招3”4.放;搁进去:着点儿盐。5.用于应答,表示同意:这话着哇!。着,咱们就这么办!
脸:1.头的前部,从额到下巴:圆脸。洗脸。2.(脸儿)某些物体的前部:门脸儿。鞋脸儿。3.情面;面子:丢脸。不要脸。4.(脸儿)脸上的表情:笑脸儿。把脸一变。
皮:1.人或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:牛皮。荞麦皮。碰掉了一块皮。2.皮子:皮箱。皮鞋。皮袄。3.包在或围在外面的一层东西:包袱皮儿。新书最好包上皮儿。4.(皮儿)表面:地皮。水皮儿。5.(皮儿)某些薄片状的东西:铅皮。豆腐皮儿。6.有韧性的:皮糖。7.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:花生放皮了,吃起来不香了。8.顽皮:调皮。这孩子真皮。9.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:老挨说,他早就皮了。10.姓。
“老着脸皮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比如同事小张为了蹭车回家,天天在办公室门口晃悠,明明不顺路却非要搭话:“王哥,今天天气真好,顺路的话带我一程呗?”这种明明尴尬却硬撑的场面,就是典型的“老着脸皮”。
为什么有人宁愿“老着脸皮”也不直接提需求?仔细想想,生活中很多人其实是害怕被拒绝。就像朋友借钱时总爱绕圈子说“最近手头有点紧”,而不直说“能借我五千吗”,这种迂回战术的背后,既想达到目的,又怕伤了面子。
上周在菜市场遇到个有意思的场景:卖菜大妈举着蔫掉的菠菜吆喝“自家种的嫩菠菜,最后两捆便宜卖啦!”买菜大爷当场戳穿:“这菜叶子都黄了还嫩呢?”大妈立刻接话:“黄叶子才证明没打农药嘛!”围观群众都笑了——这种带着幽默感的厚脸皮,反而化解了尴尬。
职场新人小刘的经历更有代表性。公司年会上,他主动跑去和总经理碰杯:“张总,上次提案您觉得哪里需要改进?”其实那份提案三天前刚被驳回。这种“老着脸皮”的追问,看似莽撞,却让领导记住了他的主动性,后来还真获得了二次机会。
有个现象很有趣:当00后实习生理直气壮地说“加班需要走申请流程”时,老员工觉得他们“不懂变通”。但反过来看,年轻一代的“不将就”何尝不是对“老着脸皮”文化的挑战?或许社会正在重新定义“面子”的价值,有时候直接表达反而比委曲求全更高效。
观察街头促销活动会发现,那些能拉着路人试吃试喝的销售员,往往业绩更好。有个卖健身卡的小哥特别典型,他会在商场里随机拦人说:“姐,耽误您三十秒,给您变个魔术!”等人家停下脚步,他才开始介绍课程。这种带点创意的“厚脸皮”,成功地把抵触情绪转化成了商机。
记得刚工作那会儿,前辈教过我:“该低头时就低头,但膝盖别着地。”现在想来,“老着脸皮”的本质不是不要尊严,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不必要的矜持。就像主动争取机会、维护合理权益这些事,比起闷声吃亏,或许更需要点“战略性厚脸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