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ǎo jì yōu míng
成语解释:考绩:考核官吏政绩;幽:昏暗;明:清白。指考核官吏政绩得失。
成语出处:唐 柳宗元《送薛存义序》:“吾贱且辱,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;指考核官吏
繁体字形:考績幽明
英文翻译:You Ming in the exam
考:1.测验;考试:高考。大考。2.提出问题让对方回答:一下子被考住了。3.检查:考勤。4.研究:考古。5.指死去的父亲:先考。
绩:1.把麻和棉搓(cuō)捻成线:纺绩。绩麻。2.功业;成果:成绩。战绩。
幽:1.僻静;深远;昏暗:幽静。幽谷。2.隐蔽的;不公开的:幽居。3.沉静;深微:幽思。4.囚禁:幽禁。5.迷信指阴间:幽冥。6.幽州,古地名。在今河北北部、辽宁南部。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“考绩幽明”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陌生,但拆开来看就很有意思。字面意思是“考核功绩,区分优劣”,最早用来描述古代官员的绩效考核——谁勤政爱民,谁浑水摸鱼,用实际数据说话。比如《后汉书》里说“庶明厉翼,迩可远在兹”,讲的就是用考核结果决定官员升降。今天咱们怎么用它造句呢?
举个现实例子:某互联网公司年终用“项目完成度+客户满意度”双维度给员工打分,小张因为用户调研深入推动产品迭代,评分全组第一。老板在会上说:“咱们搞考绩幽明不是为了淘汰谁,而是让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被看见。”这句话既点明了考核目的,又暗含“区分能力高低”的成语本义。
可能有读者会问:这和现代KPI考核有什么区别?核心差异在于“幽明”二字自带价值判断——不仅看数字高低,更要辨明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影响。就像学生时代老师既看考试成绩,也看学习态度,考得好的未必是死记硬背的,进步大的可能藏着潜力股。
我曾在社区志愿者团队见过生动案例。组织者用“服务时长×居民反馈”作为考核指标,结果发现每周坚持教老人用手机的小王总分超过只做体力活的老李。后来调整分工让小王带新人,老李专注物资搬运,团队效率翻倍。这说明考绩幽明用好了,真能让人在合适的位置发光。
有人担心过度量化会抹杀人性化因素,其实关键在指标设计。某小学班主任把“按时交作业”改成“主动提问次数+作业进步幅度”,后进生积极性明显提高。这种动态化、多维度的评估,恰恰符合“幽明”背后因人而异的智慧——不是一刀切,而是让每个努力都被丈量。
说到底,任何时代都需要公平的标尺。古代用税收、治安考核官员,现代企业用OKR衡量产出,本质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。当我们说“这个系统真正实现了考绩幽明”时,其实是在赞许一种既能识别千里马、又不让老黄牛埋没的机制。这种机制就像筛子,既要网眼分明,又要留有弹性空间。
最近看到新能源车企用“技术创新指数+安全故障率”考核工程师,突然想到这或许就是工业版的考绩幽明。数据不会说谎,但数据背后的汗水与智慧,需要懂行的眼睛来辨识。当考核标准既能量化硬实力,又能包容试错成本,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让幽者自现,明者更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