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ěr tīng xīn shòu
成语解释:用耳朵听,并记在心里。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
繁体字形:耳听心受
英文翻译:Listen to what you hear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听:1.用耳朵接受声音:听广播。2.服从;接受;照办:一切行动听指挥。不听劝告。3.任凭:听其自然。4.判断;治理:垂帘听政。5.英语音译词。金属制的密封罐、筒等。也用作量词:听装香烟。一听啤酒。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受:1.接受:受贿。受教育。受到帮助。2.遭受:受灾。受批评。受委屈。3.忍受;禁受:受不了。受得住。4.适合:受吃(吃着有味)。受看(看着舒服)。受听(听着入耳)。
各位老铁,今天咱们来唠唠“耳听心受”这个成语。说白了,这词儿说的可不只是“左耳朵进右耳朵出”,而是要真把听到的东西吃进肚子里消化掉。比如你家老妈唠叨“天冷多穿秋裤”,你嘴上应着“知道了”,结果第二天感冒了——这就属于典型的“耳听心未受”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明背单词时开着电视,眼睛盯着屏幕,耳朵里虽然灌进了英语发音,但转头就忘得精光。这种情况咱们可以说他“耳听心不受”对吧?反观隔壁老王学做菜,师傅说的每个步骤他都拿小本本记下来,实操时还能举一反三,这才是真正的“耳听心受”教科书!
这时候可能有朋友要问了:“那这成语到底有啥现实意义呢?”嘿,问到点子上了!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咱们每天被各种短视频、推送消息轰炸,但真正能内化成自己本事的有多少?就像吃自助餐,啥都想尝两口,结果没消化全吐了。所以说啊,“耳听心受”的核心在于选择性吸收+深度加工,这才是对抗信息过载的绝招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在教育场景。我见过不少学生上课记笔记记得飞起,期末复习时却对着本子发懵。反倒是那些边听边画思维导图的同学,知识点记得牢用得活。这让我想起老家那句俗话:“听十遍不如做一遍”,其实说的就是“耳听心受”的升级版。
再举个职场中的例子:领导开会说“我们要提升客户体验”,有人听完就埋头改PPT模板,有人却跑去调研客户真实需求。前者是机械执行,后者才是真正把话听进心里了。说白了,“耳听心受”不是复读机式的记忆,而是带着思考的二次创作。
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:下次遇到重要信息时,不妨试试“暂停三秒”大法。先别急着点头说“明白了”,而是多问自己“这话到底什么意思?我能怎么用?”相信我,这个习惯养成后,保管你学习工作效率翻倍——当然,要是用在听对象唠叨上,说不定还能避免不少家庭矛盾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