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ěr lóng yǎn hēi
成语解释: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,眼睛变瞎
成语出处:清 翟灏《通俗编 身体 耳聋眼黑》:“《传灯录》,百丈被马祖一喝,直得三日耳聋眼黑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人受刺激时
繁体字形:耳聾眼黑
英文翻译:Deafness and blackness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聋:耳朵听不见声音,通常把听觉迟钝也叫聋:聋哑。耳聋眼花。
眼:1.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。通称眼睛。2.小洞;窟窿:泉眼。炮眼。拿针扎一个眼儿。3.(眼儿)指事物的关键所在:节骨眼儿。4.围棋用语,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。5.戏曲中的拍子:二黄慢板,一板三眼。6.用于井、窑洞:一眼井。一眼旧窑洞。
黑:1.像煤或墨的颜色(跟“白”相对):黑板。黑白分明。白纸黑字。脸都晒黑了。2.黑暗:天黑了。屋子里很黑。3.夜晚;黑夜:摸黑儿。起早贪黑。4.秘密;非法的;不公开的:黑市。黑话。黑户。黑社会。5.坏;狠毒:黑心肠。这种人心太黑。6.姓。
哎哟喂,这成语“耳聋眼黑”听着挺唬人,但到底啥意思啊?说白了就是形容人对外界情况一无所知,跟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有点像。举个栗子,老王整天埋头打游戏,连公司裁员的消息都没听说,最后被辞退了还一脸懵——这不就是典型的“耳聋眼黑”嘛!
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这成语只能用来批评人吗?那可不一定!比如有人主动选择“耳聋眼黑”,比如专注研究的科学家,屏蔽干扰专心搞发明,这时候反而成了褒义词。你看,同一个词用在不同场景,味儿就变了对吧?
说到这儿得插句个人看法。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咱其实都在“选择性耳聋眼黑”。就像刷短视频时自动屏蔽老妈喊吃饭,地铁上戴降噪耳机假装听不见熊孩子哭闹...这种微操算不算现代生存智慧?您品,您细品。
不过话说回来,啥事都有两面性。要是长期对重要信息“耳聋眼黑”,那可就真成问题了。就像去年疫情,要是有人死活不信科学防疫,那不就是自己往坑里跳嘛!所以关键得把握个度,该听的得支棱起耳朵,该过滤的也别让杂音扰了心神。
最后给个实用小建议:下次遇到复杂情况,不妨先深呼吸三次,把“耳聋眼黑”模式切换成“耳聪目明”状态。毕竟咱老祖宗造这个词,可不是让咱们当鸵鸟的,而是提醒咱要灵活应对环境变化,您说是这个理儿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