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é bì ěr lóng
成语解释:讲的人舌头破了,听的人耳朵聋了。形容议论多而杂,别人不予理睬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舌敝耳聋,不见成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补语;指不予理睬
繁体字形:舌敝耳聾
英文翻译:with discussions so many and diverse that the speakers ' tongues are parched and the listeners ' ears are deafened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敝:1.破旧;破烂:敝衣。舌敝唇焦。2.谦辞,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:敝姓。敝处。敝校。3.衰败:凋敝。经久不敝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聋:耳朵听不见声音,通常把听觉迟钝也叫聋:聋哑。耳聋眼花。
“舌敝耳聋”这个成语,到底该怎么用?举个例子:部门会议上,小张为了说服同事支持新方案,反复解释细节,说到口干舌燥,却发现大家要么低头刷手机,要么眼神放空。这时组长打趣道:“再讲下去真要‘舌敝耳聋’了,咱们先喝口水,换个方式讨论吧!”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单方面输出的情况?常见场景如家长教育孩子时反复念叨“好好学习”,孩子却左耳进右耳出;或是直播带货的主播热情介绍产品,观众却快速划走界面。这些情形里,沟通失效的本质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,而在于忽略了接收方的反馈信号。
如何避免成为“舌敝耳聋”的当事人?个人观察发现,有效沟通=30%内容+70%互动。比如教师授课时穿插提问,导游讲解时观察游客表情变化,甚至朋友聊天时及时确认“我这样说明白了吗”。这些细微调整能让信息传递从“单向灌输”变成“双向对话”。
有趣的是,新媒体时代反而放大了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。当短视频创作者对着镜头滔滔不绝时,真正留住观众的秘诀往往是预留互动空间——适时停顿引发好奇,设置悬念引导评论,用弹幕互动增强参与感。这些技巧本质上都是在打破“说者疲惫、听者麻木”的恶性循环。
下次遇到沟通瓶颈时,不妨试试转换身份角色。就像写文章要站在读者角度思考,面对面交流更需要关注对方的反应节奏。毕竟,真正的沟通高手不是说得最多的人,而是能让对话持续流动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