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èi shí fēng qīng
成语解释:百姓可以站在上面控诉地方官。比喻法庭裁判公正。
成语出处:《周礼·秋官·大司寇》:“凡远近茕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,立于肺石三日,士听其辞,以告于上而罪其长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裁判公正
繁体字形:肺石風清
英文翻译:Lung stone and wind clear
肺:人和高等动物的呼吸器官。人的肺在胸腔中,左右各一,和支气管相连。由心脏出来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经肺动脉到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,变成含有氧气的血液,经肺静脉流回心脏。也叫肺脏。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清:1.洁净;清澄。与“浊”相对:清波。2.清楚;明白:分清敌我。说清道理。3.查点:清仓。4.寂静:清幽。5.尽;完;一点不留:清除。6.不贪污:清廉。7.朝代名(1644—1911)。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1616年(明万历四十四年)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。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。1644年明亡,清世祖爱新觉罗·福临入关,定都北京,逐步统一全国。1911年(清宣统三年)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,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。
“肺石风清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古代社会的司法智慧。想象一下:衙门门口立着一块大石头,表面布满蜂窝状孔洞,百姓受了冤屈却不敢开口告官,只需站在这块石头旁,就能让官员主动来询问案情——这就是“肺石”的由来。而“风清”则描绘了政治清明、百姓安居的理想状态。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,像不像一幅古代版的“阳光司法”宣传画?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现代的‘投诉信箱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核心都是“畅通反馈渠道”,但肺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“被动触发机制”——官员必须主动发现冤情,而不是等百姓击鼓鸣冤。这要求当权者始终保持敏锐的观察力,就像随风摆动的柳枝,既能感知民意温度,又不被私利所困。
在杭州某社区,我见过现代版的“肺石实践”。物业公司在花园里设置“吐槽长椅”,只要有人坐下超过十分钟,就会有工作人员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。这种将被动服务转为主动关怀的方式,让邻里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。这让我想到:真正的“风清”不在于制度多么完善,而在于执行者是否具备设身处地的共情能力。
当我们在讨论司法公正时,常陷入“制度VS人情”的二元对立。但“肺石风清”给了第三种可能——既要有看得见的制度象征(如肺石),也要培养官员的内在修为(如清风)。就像中医讲究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社会治理同样需要这种内外兼修的智慧。或许这正是这个古老成语留给当代的启示:规则与温度,本就可以共生共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