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ǎn zhàn xīn yáo
成语解释:同“胆战心惊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惊变》:“呀,你道失机的哥舒翰,称兵的安禄山,赤紧的离了渔阳,陷了东京,破了潼关,唬得人胆战心摇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形容十分害怕
繁体字形:膽戰心摇
英文翻译:be terror-stricken
胆:1.胆囊的通称。2.(胆儿)胆量:胆怯。胆大心细。胆小如鼠。壮壮胆儿。3.装在器物内部,可以容纳水、空气等物的东西:球胆。暖水瓶的胆。4.(Dǎn)姓。
战:1.战争;战斗:宣战。停战。持久战。商战。2.进行战争或战斗:战胜。百战百胜。愈战愈勇。3.姓。4.发抖:寒战。打战。胆战心惊。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摇:摇摆;使物体来回地动:动摇。摇晃。摇手。摇铃。摇橹。摇头晃脑。
哎哟喂,今天咱们来聊聊“胆战心摇”这个成语,到底该怎么用才到位呢?先别急着翻词典,咱用实际例子说话!比如小明第一次上台演讲,手心冒汗、两腿发软,台下黑压压的观众让他胆战心摇,连准备好的稿子都念得结结巴巴。你看,这不就生动表现出那种从心底冒出来的紧张感嘛?
等等,这时候可能有朋友要问了:“这词和‘心惊胆战’有啥区别?”说白了,“胆战心摇”更强调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反应——像是心跳加速、手脚发颤这些生理表现,而“心惊胆战”更偏重心理层面的害怕。好比说半夜走坟地,那是心惊胆战;但要是突然踩到块活墓碑,那可就是胆战心摇了!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老张炒股遇到大盘暴跌,眼看着账户里的数字哗啦啦往下掉,那叫一个胆战心摇,连午饭的筷子都拿不稳了。这种既害怕亏损又控制不住焦虑的状态,用这个词就特别传神。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年轻人遇到这种情况,可能直接飙出“我人麻了”这样的网络用语,传统成语反倒用得少了。
依我看啊,成语就像老陈醋,用好了能给语言提鲜。比如写作文时来句“站在蹦极台上的瞬间,她胆战心摇却又跃跃欲试”,立马画面感就出来了。不过得注意使用场景,要是跟哥们儿开黑打游戏时喊“这波团战打得我胆战心摇”,那可就有点文绉绉的违和感了。
说到底,语言就是个活工具。咱们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,也得跟上时代的节奏。下次遇到让你心跳加速、手脚发软的场面,不妨试试用胆战心摇来形容,没准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