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éng gāng néng róu
成语解释:刚:刚强;柔:温和。指可以温和也可以强硬
成语出处:老舍《骆驼祥子》:“能刚能柔才是本,她得瀎他一把儿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性格
繁体字形:能剛能柔
英文翻译:Can be rigid, can be soft
能:[néng]1.能力;才干:技能。能耐。无能之辈。2.能量的简称。3.有能力的:能人。能手。能者多劳。这几个人就数他能。4.a)“能”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,“会”表示学得某种本领。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“会”,恢复某种能力用“能”:小弟弟会走路了。他病好了,能下床了。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“能”,也可以用“会”:能写会算。达到某种效率,用“能”,不用“会”: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。b)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“能”,白话只用“会”:能诗善画。会英文。会象棋。c)跟“不…不”组成双重否定,“不能不”表示必须,“不会不”表示一定:你不能不来啊!。他不会不来的。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:他不能(会)不答应吧?d)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,用“能(够)”,不用“可(以)”:这雨能下长么?e)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,用“可”,不用“能”:我们是不可战胜的。[nài]1.同“耐”。2.姓。
刚:1.硬;坚强(跟“柔”相对):刚强。刚直。他的性情太刚。2.姓。3.恰好:不大不小,刚合适。4.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;仅仅:清早出发的时候天还很黑,刚能看出前面的人的背包。5.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:他刚从上海回来。那时弟弟刚学会走路。6.用在复句里,后面用“就”字呼应,表示两件事紧接:刚过立春,天气就异乎寻常地热了起来。
能:[néng]1.能力;才干:技能。能耐。无能之辈。2.能量的简称。3.有能力的:能人。能手。能者多劳。这几个人就数他能。4.a)“能”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,“会”表示学得某种本领。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“会”,恢复某种能力用“能”:小弟弟会走路了。他病好了,能下床了。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“能”,也可以用“会”:能写会算。达到某种效率,用“能”,不用“会”: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。b)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“能”,白话只用“会”:能诗善画。会英文。会象棋。c)跟“不…不”组成双重否定,“不能不”表示必须,“不会不”表示一定:你不能不来啊!。他不会不来的。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:他不能(会)不答应吧?d)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,用“能(够)”,不用“可(以)”:这雨能下长么?e)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,用“可”,不用“能”:我们是不可战胜的。[nài]1.同“耐”。2.姓。
柔:1.软(跟“刚”相对):柔软。柔韧。柔枝嫩叶。2.使变软:柔麻。3.柔和(跟“刚”相对):柔情。温柔。她的性子很柔。4.姓。
“能刚能柔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武侠小说里的武功心法,但它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。比如一根竹子,风大时随风弯曲避免折断(柔),但本身依然保持挺拔坚韧(刚)。这种既能适应环境又不失本心的特质,恰恰是许多成功者的共同点。
为什么“刚柔并济”如此重要?举个职场例子:同事拖延导致项目卡壳,这时候拍桌子骂人(过刚)可能激化矛盾,而一味妥协(过柔)又难推动进度。有经验的人会先耐心了解对方难处(柔),再明确强调截止日期的重要性(刚),往往事半功倍。刚与柔的切换,本质上是对事态轻重缓急的精准判断。
中国古代范仲淹的故事特别典型。他在边境带兵时军纪严明,面对外敌寸步不让(刚);但看到灾民挨饿,又会打开自家粮仓救济(柔)。这种刚柔之间的平衡,让他既能守住疆土,又能赢得民心。可见真正的强者,心里始终装着把看不见的秤。
现在有个有趣的问题:现代社会更需要刚性还是柔性?其实答案藏在快递小哥的工作日常里——既要严格遵循配送路线(刚),又要根据客户时间灵活调整送货方式(柔)。科技越发达,反而越需要这种“智能切换”的能力。就像最新款的汽车悬挂系统,既能在高速行驶时保持稳定,遇到颠簸路面又能缓冲震动。
个人认为,刚柔之道最精妙之处在于“留白”。就像中国画里的飞白技法,用力过猛则死板,过于绵软则无形。去年帮朋友调解家庭矛盾时深有体会:当儿媳的既要坚持原则不让老人过度干涉育儿(刚),又要主动创造每周家庭聚餐的温馨时刻(柔),这种张弛有度的智慧,往往比非黑即白的对抗更有效。
观察公园里打太极的老人或许能得到启示:他们的动作看似绵软如水,但每个转身都带着蓄势待发的劲道。生活不也如此?面对房贷压力要有咬牙坚持的刚性,陪伴孩子时又需春风化雨的柔性。刚柔从来不是对立选项,而是流动的生命状态。
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先给自己三秒钟:此刻需要展示岩石的坚定,还是流水的包容?答案或许就藏在问题本身的褶皱里。就像调节老式收音机的旋钮,多试几次总能找到最清晰的频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