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éng shuō huì dào
成语解释:道:说;讲。形容口齿伶俐;很会说话。
成语出处:元 无名氏《渔樵闲话》:“但甜瓜软处偏捏。蜡枪头会道能说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人口才很好
繁体字形:能説會道
英文翻译:have a glib
能:[néng]1.能力;才干:技能。能耐。无能之辈。2.能量的简称。3.有能力的:能人。能手。能者多劳。这几个人就数他能。4.a)“能”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,“会”表示学得某种本领。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“会”,恢复某种能力用“能”:小弟弟会走路了。他病好了,能下床了。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“能”,也可以用“会”:能写会算。达到某种效率,用“能”,不用“会”: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。b)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“能”,白话只用“会”:能诗善画。会英文。会象棋。c)跟“不…不”组成双重否定,“不能不”表示必须,“不会不”表示一定:你不能不来啊!。他不会不来的。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:他不能(会)不答应吧?d)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,用“能(够)”,不用“可(以)”:这雨能下长么?e)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,用“可”,不用“能”:我们是不可战胜的。[nài]1.同“耐”。2.姓。
说:[shuō]1.用话来表达意思:我不会唱歌,只说了个笑话。2.解释:一说就明白。3.言论;主张:学说。著书立说。有此一说。4.责备;批评:挨说了。爸爸说了他几句。5.指说合;介绍:说婆家。6.意思上指:他这番话是说谁呢?[yuè]同“悦”。[shuì]用话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:游说。
会:[huì]1.聚合;合在一起:会合。会齐。会诊。会审。2.见面;会见:会面。会客。昨天没有会着他。3.有一定目的的集会:晚会。舞会。开会。报告会。晚上有一个会。4.某些团体:工会。妇女联合会。5.庙会:赶会。6.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求年成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,如香会、迎神赛会等。7.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组织,入会成员按期平均交款,分期轮流使用。8.主要的城市:都会。省会。9.时机:机会。适逢其会。10.应当:长风破浪会有时。11.理解;懂得:体会。误会。心领神会。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12.熟习;通晓:会英文。会两出京戏。13.助动词。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(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):我不会滑冰。这孩子刚会走路,还不大会说话。14.助动词。表示擅长:能说会道。会写会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。15.助动词。表示有可能实现:他不会不来。树上的果子熟了,自然会掉下来。16.付账:会账。我会过了。17.见〖会儿〗、〖会子〗。[kuài]总计:会计。
道:1.道路:铁道。大道。人行道。羊肠小道。2.水流通行的途径:河道。下水道。黄河故道。3.方向;方法;道理:志同道合。头头是道。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。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4.道德:道义。5.技艺;技术:医道。茶道。花道。书道。6.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:尊师重道。传道。卫道士。7.属于道教的,也指道教徒:道院。道士。道姑。老道。一僧一道。8.指某些封建迷信组织:一贯道。9.线条;细长的痕迹:画了两条横道儿,一条斜道儿。10.姓。11.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。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,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的下面设道。12.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。13.说:道白。能说会道。一语道破。14.用语言表示(情意):道喜。道歉。道谢。15.说(跟文言“曰”相当,多见于早期白话)。16.以为;认为:我道是谁呢,原来是你。
“能说会道”的人到底有什么特点?举个例子,同事小王每次开会发言都像自带“聚光灯”,逻辑清晰还带点幽默,大伙儿听着不累反而频频点头。这种能力可不是天生自带,更像是长期观察他人反应后练就的“语言节奏感”。
成语“口若悬河”常被用来形容这类人。比如市场部老张介绍新产品时,两小时不用看稿,数据案例信手拈来,客户听着听着就主动要报价单。但要注意,滔滔不绝不等于有效沟通,关键在内容能否精准戳中对方需求点。
有人问:“能说会道就是会拍马屁吗?”完全不是。看看教师群体就知道,优秀班主任既能用“绘声绘色”把文言文讲成悬疑故事,也能用“深入浅出”把物理原理转化成生活常识。这种表达能力是把复杂信息重构为对方能理解的形态,本质是种信息翻译能力。
我发现职场有个有趣现象:技术大牛如果掌握“言简意赅”的本事,晋升速度往往更快。去年我们部门评选优秀项目,李工用三个生活比喻讲清楚芯片设计原理,连财务部同事都听懂了技术价值,这种跨维度沟通能力在现代职场越来越吃香。
千万别把“能说会道”和“油嘴滑舌”画等号。社区调解员王阿姨最擅长“晓之以理”,她把民法典条款转化成邻里相处的小故事,成功化解了八年不说话的上下楼矛盾。真正高段位的表达者,都是先当倾听者,找准症结再开口。
语言能力就像工具箱里的多功能刀。新人小陈参加行业论坛时,先用“侃侃而谈”建立专业形象,遇到尖锐提问马上切到“娓娓道来”模式,最后用“掷地有声”的结语收场。这种灵活切换的话术策略,让他在三十人竞标会上拿到了关键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