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ǎo tī quán dǎ
成语解释:用拳打,用脚踢。形容打得很凶
成语出处:清·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33回:“遇性暴贼人,还要脚踢拳打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打架
繁体字形:脚踢拳打
英文翻译:Kick and punch
脚:[jiǎo]1.人或某些动物的腿的最下面部分,用以支持身体并行走。2.物体的最下部:山脚。墙脚。3.旧指跟体力搬运有关的:脚夫。脚行。[jué]同“角(jué)”。现多用角。
踢:抬起腿用脚撞击:踢球。踢毽子。小心牲口踢人。
拳:1.拳头:双手握拳。拳打脚踢。2.拳术:打拳。练拳。一套拳。几手好拳。太极拳。3.拳曲:老大娘拳着腿坐在炕上。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提到"脚踢拳打"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联想到武侠片的打斗场景。但它在生活中到底怎么用?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小张刚入职时,既要快速学习业务知识,又要应对复杂的办公室人际关系,真可谓被工作"脚踢拳打"着成长。
这时候可能有人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被动处境吗?其实不然。隔壁创业的老王常说自己"用脚踢开市场阻碍,用拳头打开产品销路"。这里主动出击的意味就非常明显,展现出创业者披荆斩棘的魄力。
为何同一个成语能表达两种状态?关键在于语境变化。就像健身房的沙袋,挨打时是被动训练工具,但主动击打时就变成提升实力的伙伴。成语的妙处正在这种可塑性——它既能描述被环境推着走的窘迫,也能体现主动破局的决心。
当代年轻人对此应该深有体会。比如考研备战期间,既要应对繁重的课业压力(脚踢),又要解决生活琐事的干扰(拳打)。但正是这种双重锤炼,往往能锻造出更坚韧的心性。我常观察身边朋友,发现那些经受过这种复合压力考验的人,在职场中反而更善于多任务处理。
不过要注意的是,过度使用这类激烈意象可能传递焦虑感。就像烹饪讲究火候,语言表达也需要分寸。当描述他人经历时,或许可以补充些积极视角:"虽然被生活脚踢拳打,但他练就了见招拆招的本事"。这种转化思维,往往能让表达更具建设性。
说到底,成语就像多棱镜,折射出不同角度的生活真相。关键不在于我们遭遇多少"踢打",而在于如何将这些冲击转化为成长的动力。下次遇到看似困顿的处境时,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想:这会不会是生活给我们特别设计的"抗压训练"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