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ā lí hú shào
成语解释: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或比喻人浮华而不实在
成语出处: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29回:“一同进到房里,见满桌堆着都是选的刻本文章,红笔对的样,花藜胡哨的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比喻浮华而不实在
繁体字形:花藜胡哨
英文翻译:Huachenhu whistle
花:1.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,由花瓣、花萼、花托、花蕊组成,有各种颜色,有的长得很艳丽,有香味:一朵花儿。2.可供观赏的植物:花木。花盆儿。花儿匠。种花儿。3.(花儿)形状像花朵的东西:灯花儿。火花。雪花儿。4.烟火的一种,以黑色火药加其他化学物质制成,在夜间燃放,能喷出许多火花,供人观赏:花炮。礼花。放花。5.花纹:白地蓝花儿。这被面花儿太密。6.颜色或种类错杂的:花白。花猫。花花绿绿。7.(眼睛)模糊迷乱:眼花。昏花。8.衣服磨损或要破没破的样子:袖子都磨花了。9.用来迷惑人的;不真实或不真诚的:花招儿。花账。花言巧语。10.姓。11.用;耗费:花费。花钱。花时间。该花的花,该省的省。
藜:一年生草本植物,茎直立,叶子略呈三角形,花小,黄绿色。嫩叶可以吃。全草入药。也叫灰菜。
胡:1.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:胡人。胡服。胡姬(西域出生的少女)。胡越(“胡”在北方;“越”在南方,喻疏远、隔绝)。2.泛指外国或外族的:胡椒。胡瓜(黄瓜)。胡琴。胡笳(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)。3.乱,无道理:胡来。胡闹。胡吹。胡言乱语。4.文言疑问词,为什么,何故:胡不归?“胡取禾三百廛兮?”5.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:胡须。6.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:“狼跋其胡。”7.巷、小街道称“胡同(tòng)”(用作巷名时,“同”读轻声不儿化)。8.姓。
哨:1.侦察;巡逻:哨探。2.为警戒、侦察等任务而设的岗位:哨卡。岗哨。观察哨。放哨。3.支;队(用于军队):一哨人马。4.姓。5.(鸟)叫。6.说话;闲谈(含贬义):神聊海哨。7.哨子:吹哨儿。
提到“花里胡哨”,许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“太浮夸了吧!”比如有人穿了一身荧光色衣服,还搭配了亮片鞋和夸张的项链,朋友可能打趣道:“你这打扮也太花里胡哨了,晚上出门能当路灯用!”这种场景下,成语既点出了视觉上的杂乱感,又带着调侃的亲切感。
问题来了:为什么人们不喜欢“花里胡哨”的东西?其实核心在于“信息过载”。想象一下,如果一张海报上同时用了十种字体、五种渐变颜色,还塞满闪烁的动效,观众根本找不到重点。就像有人说话时滔滔不绝却毫无逻辑,听的人只会头晕眼花。这种“过度装饰”反而掩盖了本质价值。
但换个角度看,“花里胡哨”一定是贬义吗?未必。马戏团小丑的服装、儿童绘本的插画、节日庙会的装饰,正是靠鲜艳色彩和丰富元素营造欢乐氛围。这里的关键在于“场合适配”——在需要传递轻松活泼情绪的场景中,适度的视觉冲击反而成为优势。
我曾在美术馆见过一件当代艺术作品:纯白墙面中央,挂着一幅用碎玻璃、金属丝和荧光颜料拼贴的抽象画。初看确实花哨,但当解说员提到这是为了表现城市光影的碎片化时,突然就理解了创作者的巧思。这让我意识到,审美判断不能脱离具体语境——某些时候,“花里胡哨”恰恰是传递复杂信息的必要载体。
生活中如何把握这个度呢?有个简单方法:先明确目标再选择表达方式。如果是工作汇报PPT,清晰简洁更重要;若是生日派对邀请函,加点俏皮元素反而更吸引人。就像做菜时放调料,盐放多了齁嗓子,放少了没滋味,关键看你想端出什么风味的“作品”。
下次再遇到“花里胡哨”的设计,不妨先别急着否定。就像热带雨林的箭毒蛙,虽然色彩艳丽到吓人,但这种外观其实是生存智慧的体现——有时候,表面的夸张背后,藏着意想不到的深层逻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