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uā lǐ hú shào
成语解释:形容颜色过分鲜艳繁杂。也比喻浮华而不实在。
成语出处: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29回:“一同进到房里,见满桌堆着都是选的刻本文章,红笔对的样,花里胡哨的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定语、状语;比喻浮华而不实在
繁体字形:蘤裏胡哨
英文翻译:garish
花:1.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,由花瓣、花萼、花托、花蕊组成,有各种颜色,有的长得很艳丽,有香味:一朵花儿。2.可供观赏的植物:花木。花盆儿。花儿匠。种花儿。3.(花儿)形状像花朵的东西:灯花儿。火花。雪花儿。4.烟火的一种,以黑色火药加其他化学物质制成,在夜间燃放,能喷出许多火花,供人观赏:花炮。礼花。放花。5.花纹:白地蓝花儿。这被面花儿太密。6.颜色或种类错杂的:花白。花猫。花花绿绿。7.(眼睛)模糊迷乱:眼花。昏花。8.衣服磨损或要破没破的样子:袖子都磨花了。9.用来迷惑人的;不真实或不真诚的:花招儿。花账。花言巧语。10.姓。11.用;耗费:花费。花钱。花时间。该花的花,该省的省。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胡:1.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:胡人。胡服。胡姬(西域出生的少女)。胡越(“胡”在北方;“越”在南方,喻疏远、隔绝)。2.泛指外国或外族的:胡椒。胡瓜(黄瓜)。胡琴。胡笳(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)。3.乱,无道理:胡来。胡闹。胡吹。胡言乱语。4.文言疑问词,为什么,何故:胡不归?“胡取禾三百廛兮?”5.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:胡须。6.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:“狼跋其胡。”7.巷、小街道称“胡同(tòng)”(用作巷名时,“同”读轻声不儿化)。8.姓。
哨:1.侦察;巡逻:哨探。2.为警戒、侦察等任务而设的岗位:哨卡。岗哨。观察哨。放哨。3.支;队(用于军队):一哨人马。4.姓。5.(鸟)叫。6.说话;闲谈(含贬义):神聊海哨。7.哨子:吹哨儿。
说起“花里胡哨”这个词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色彩斑斓却略显凌乱的画面。比如朋友家装修时,把客厅墙面刷成荧光绿、沙发选了豹纹款、地毯铺上几何拼接图案,最后还挂了三盏造型各异的吊灯。这种搭配虽然吸睛,但看久了总让人觉得眼睛不知道该往哪儿放。这时候你可能会感叹:“这也太花里胡哨了吧?”
有人要问:为什么大家会对“花里胡哨”产生负面印象呢?其实关键在于视觉元素的协调性。就像做菜讲究荤素搭配,视觉设计也需要主次分明。去年我在文创市集见过一款笔记本:封面上既有烫金汉字,又叠印了水墨山水,角落里还印着英文格言,结果每个元素都在抢注意力,反而让人记不住它的特色。
但花里胡哨就一定是贬义词吗?未必。春节期间逛庙会,那些挂着彩旗、贴着年画、摆满红灯笼的摊位,正是靠着热闹的视觉冲击营造出节日氛围。这时候要是换成极简风格的白墙黑字,恐怕反而格格不入。可见场景适配才是关键,就像参加化装舞会时,越夸张的造型往往越受欢迎。
如何在生活中把握这个尺度?我的经验是遵循“焦点法则”。去年帮朋友布置咖啡馆时,我们选定复古绿为主色调,墙面只挂两幅手绘菜单作为视觉中心,其他区域保持简洁。有顾客评价说:“看着不乱,但每个角落都有小心思。”这种设计既避免了杂乱感,又保留了趣味性,或许就是摆脱“花里胡哨”负面评价的秘诀。
说到底,视觉呈现如同与人对话,既不能喋喋不休地输出信息,也不能寡淡得让人失去交流欲望。那些让人过目不忘的优秀设计,往往都是在丰富性和秩序感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。下次当你准备装饰空间或搭配服装时,不妨先问自己:我想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什么?或许这个问题就能帮你避开“花里胡哨”的陷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