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ū hǎi hán cháo
成语解释: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,如海如潮。
成语出处:清 孔尚任《桃花扇 听稗》:“蚤岁清词,吐出班香宋艳;中年浩气,流出苏海韩潮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文章的风格
繁体字形:蘇海韓潮
英文翻译:Su Hai and Han Chao
苏:[sū]1.植物名(“紫苏”或“白苏”的种子,称“苏子”)。2.指须头下垂物:流苏。3.昏迷中醒过来:苏生。苏醒。死而复苏。4.缓解,解除:以苏其困。5.特指“江苏省”、“苏州市”:苏剧。苏绣(苏州的刺绣)。6.前“苏联”的简称。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“苏维埃”;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“苏区”。7.姓。8.同“噜”字“噜苏”。[sù]朝向:“苏刃者死”。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韩:1.周朝国名,在今河南中部和山西东南部。2.姓。
潮:1.潮汐,也指潮水:早潮。海潮。涨潮。退潮。2.比喻像潮水那样有涨有落、有起有伏的事物:寒潮。心潮。思潮。学潮。热潮。3.潮湿:受潮。返潮。背阴的房间有点儿潮。4.成色低劣:潮银。潮金。5.技术不高:手艺潮。6.指广东潮州:潮剧。潮绣。7.姓。
说到"苏海韩潮"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联想到苏州的园林和韩国的潮流文化。但它的本意其实是用来形容文章气势如海似潮的磅礴文采。这个成语出自清代学者对苏轼和韩愈文风的比喻——苏轼如海般浩瀚,韩愈如潮般激荡。那么在现代生活中,这样的文风还能找到对应的例子吗?
假设你在策划一个文旅项目,既要体现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,又要融合首尔东大门的时尚元素。这时就可以说:"这个设计方案真是苏海韩潮,既有江南水乡的婉约,又透着韩系美学的锐利。"这样的混搭既传承了传统文化,又注入了新鲜活力,是不是像海潮相拥般和谐?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把看似矛盾的风格混在一起?其实这正是这个成语的智慧所在。就像苏州园林讲究移步换景的层次感,首尔街拍强调视觉冲击力,二者结合反而能产生1+1>2的效果。就像我们写文章时,既要铺陈细腻的描写,也需要有力的论点推进,这种收放自如就是当代版的"苏海韩潮"。
在职场沟通中也能找到印证。比如做年终汇报时,前半部分用详实数据展现工作成果(海),后半部分以激昂的语调描绘未来规划(潮)。有位项目经理曾这样分享:"我发现用苏海韩潮式的表达,既能展现专业深度,又能带动团队士气。"这种刚柔并济的沟通方式,往往比单一风格的陈述更具说服力。
不过要注意的是,文风融合不等于简单堆砌。就像调制鸡尾酒,基酒和配料需要恰当比例。我见过一些创作者为了追求"苏海韩潮"的效果,把古典元素和现代符号生硬拼接,反而显得不伦不类。真正的融合应该像水墨画中的留白,既有挥毫泼墨的酣畅,又有余韵悠长的想象空间。
当我们在讨论文化创新时,"苏海韩潮"其实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题思路:与其纠结传统与现代的界限,不如像海纳百川那样包容,像潮汐涨落般灵动。毕竟,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交融与再生。下次当你遇到需要突破创新瓶颈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背后的智慧——在看似对立的元素间,往往藏着意想不到的解题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