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án
  • cháo
  • hǎ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án cháo sū hǎi

成语解释: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,如海如潮。

成语出处:清 杨毓辉《〈盛世危言〉跋》:“观其上下五千年,纵横九万里,直兼乎韩潮苏海,则不啻读《经世文编》焉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文章的风格

繁体字形:韓潮蘇海

英文翻译:Han chaosuhai

韩潮苏海的意思

韩:1.周朝国名,在今河南中部和山西东南部。2.姓。

潮:1.潮汐,也指潮水:早潮。海潮。涨潮。退潮。2.比喻像潮水那样有涨有落、有起有伏的事物:寒潮。心潮。思潮。学潮。热潮。3.潮湿:受潮。返潮。背阴的房间有点儿潮。4.成色低劣:潮银。潮金。5.技术不高:手艺潮。6.指广东潮州:潮剧。潮绣。7.姓。

苏:[sū]1.植物名(“紫苏”或“白苏”的种子,称“苏子”)。2.指须头下垂物:流苏。3.昏迷中醒过来:苏生。苏醒。死而复苏。4.缓解,解除:以苏其困。5.特指“江苏省”、“苏州市”:苏剧。苏绣(苏州的刺绣)。6.前“苏联”的简称。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“苏维埃”;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“苏区”。7.姓。8.同“”字“噜苏”。[sù]朝向:“苏刃者死”。
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
成语评论

韩潮苏海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是不是有点摸不着头脑?别急,咱们先举个栗子:一篇分析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里写道:“读韩愈的文章如观潮水奔涌,品苏轼的诗词似望大海浩瀚,难怪后人用‘韩潮苏海’形容他们雄浑的文风。”这时候问题来了:这成语到底想表达什么?其实啊,它核心是说韩愈和苏轼的作品气势磅礴,像潮水和海洋一样充满力量感和包容性。

再举个接地气的场景:朋友翻着历史课本感叹:“你看,这段写唐朝文化影响力用了‘韩潮苏海’的比喻,是不是想说当时的思想潮流像浪潮一样席卷四方?”没错!这里既点明了文化传播的广度,又暗示了思想深度如海洋般深邃。不过要注意,这个成语可不是随便哪里都能用的,得用在真正有气势、有底蕴的事物上。

可能有人会问:现在网络用语这么发达,这种文绉绉的成语还有必要学吗?我的观察是:当我们形容某位作家作品风格多样时,说“他的创作既有韩潮般的冲击力,又有苏海式的广阔视野”,比单纯说“写得好”要有画面感得多。语言就像调色板,多备几种颜色总不会错。

记得有次在读书会上,主持人这样开场:“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位作家,堪称当代的‘韩潮苏海’——既有破旧立新的锐气,又保持着海纳百川的胸襟。”这句话巧妙地用古喻今,既点明特点又不显刻板。这种用法给了我启发:传统成语完全可以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。

最后分享个有趣的现象:有些新手作者总爱堆砌华丽辞藻,反而失了“韩潮苏海”应有的自然气韵。就像真正的好汤不需要加味精,好文章的力量感应该来自思想深度而非词藻堆砌。下次写作时不妨想想:我的文字是像海浪般层层推进,还是如海面般包容万象?或许能找到新的表达灵感。

"韩潮苏海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