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uò
  • míng
  • ruò
  • 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uò míng ruò àn

成语解释:好像明亮;又好象昏暗。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。
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:“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,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人或事物

繁体字形:若明若暗

英文翻译:be now open now covert

若明若暗的意思
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
明:1.明亮(跟“暗”相对):明月。天明。灯火通明。2.明白;清楚:问明。讲明。分明。去向不明。3.公开;显露在外;不隐蔽(跟“暗”相对):明说。明令。明沟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4.眼力好;眼光正确;对事物现象看得清:聪明。英明。精明强干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5.光明:弃暗投明。明人不做暗事。6.视觉:双目失明。7.懂得;了解:深明大义。不明利害。8.表明;显示:开宗明义。赋诗明志。9.明明:你明知道他不会,干吗还要为难他呀?10.次于今年、今天的:明天。明晨。明年。明春。11.朝代,公元1368—1644,朱元璋所建。先定都南京,永乐年间迁都北京。12.姓。
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
暗:1.光线不足;黑暗(跟“明”相对,下同):太阳落山了,天色渐渐暗下来。2.隐藏不露的;秘密的:暗号。明人不做暗事。3.糊涂;不明白:暗昧。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4.(颜色)浓重,不鲜明:暗紫。暗绿。

成语评论

若明若暗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光线或事物状态的不确定性。比如清晨的山间薄雾,远处的山影在雾气中若明若暗,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纱。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若明若暗”而不是直接说“模糊”?其实,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它既保留了“模糊”的意象,又暗含了“时而清晰、时而朦胧”的动态变化,就像雾中风景的层次感。

再举个职场例子:小张刚接手一个新项目,领导交代的任务目标若明若暗,只说“先试试看”。他困惑地问:“这种模糊的指令该怎么执行?”其实这种场景在生活中很常见。我的经验是,与其纠结于模糊地带,不如主动确认关键节点——比如先列出三个可行性方案,再和领导沟通优先级,模糊的目标反而能锻炼自主决策能力。

历史上也有典型例子。明朝郑和下西洋时,船队首次抵达陌生海域,对当地气候和航线的认知若明若暗。船员们可能会质疑:未知海域如何保证安全?但正是这种探索中的不确定性,推动他们发明了更精确的星盘定位法。这让我想到,有时候“不够清楚”的状态反而是创新的催化剂,就像暗室里的微光,指引人摸索前行。

如今刷短视频时,我们常看到博主用“这件事若明若暗”形容八卦消息。有人会困惑:这和“半真半假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前者更强调认知状态,后者侧重事实属性。比如某明星绯闻,吃瓜群众觉得若明若暗,其实反映的是信息不对称下的集体好奇心理——人们既渴望真相,又享受猜测的过程。

我自己学吉他的经历也适用这个成语。初学时乐理知识若明若暗,和弦转换总卡壳。当时总想:难道没有速成秘籍?后来老师一句话点醒我:“你现在就像在雾里找路,多踩几次坑,脚下的路自然就显出来了。”果然,三个月后那些模糊的乐谱符号,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变得清晰可辨。

当遇到若明若暗的情况,不必急于追求百分百的确定性。就像夜钓时浮标在月光下若隐若现,专注当下的感知比强求结果更重要。毕竟生活中很多答案,本就是在摸索中渐渐明朗的。

若明若暗的造句

  1. 造句 满天的星星若明若暗的,好像顽皮的孩子在眨眼睛。
  2. 造句 萤火虫发出的光若明若暗。
  3. 造句 静静的小山村在月光中若明若暗。
  4. 造句 我们在若明若暗的路灯下走着。
  5. 造句 我到这里时间不久,跟群众接触不多,对情况还若明若暗的。
  6. 造句 过去若明若暗的问题,一下子豁然开朗了。
  7. 造句 如果对历史和现状的认识若明若暗,就很难找到改革的途径。
  8. 造句 在若明若暗的晨曦中,他们看见在坛上那个毫无生气的女人正躺在她丈夫的死尸旁边.
  9. 造句 *弯以及一些近海岛屿的前途仍然是棘手的问题,若明若暗.
  10. 造句 “青莲居士”的称号,据说也体现了李白对西域若明若暗的情愫。

"若明若暗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