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uò pēng xiǎo xiān
成语解释: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。煮小鱼,不能多加搅动,多搅则易烂,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。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。
成语出处:《老子》:“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”《韩非子 解老》:“治大国而数变法,则民苦之。是以有道之君贵静,不重变法。故曰:‘治大国者若烹小鲜。’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若烹小鮮
英文翻译:ruling a great nation just like cooking a small delicacy
若:[ruò]1.如;好像:安之若素。欣喜若狂。若隐若现。旁若无人。若无其事。2.姓。3.如果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4.人称代词。你:若辈。[rě]见〖阿兰若〗、
烹:1.煮(菜、茶):烹饪。烹调。2.烹调方法,先用热油略炒,然后加酱油等作料搅拌,随即盛出:烹对虾。
小: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大”相对:小雨。矮小。短小精悍。2.范围窄,程度浅,性质不重要:小事。小节。小题大作。小打小闹。3.时间短:小坐。小住。4.年幼小,排行最末:小孩。5.谦辞:小弟。小可。小人(a.谦称自己,指地位低;b.指人格卑鄙的人;c.指子女;d.小孩儿)。6.妾:小房。
鲜:[xiān]1.新鲜:鲜花。鲜肉。2.明丽的:鲜红。鲜艳。3.(味道)美好:味道很鲜。4.鲜美应时的食物:时鲜。尝鲜。5.古指生鱼: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[xiǎn]少:鲜见。鲜有。
“若烹小鲜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一道菜谱,但它其实藏着大智慧。比如有人问:“为什么古人会说‘治大国若烹小鲜’?”这背后其实在提醒我们:做事别瞎折腾,就像煎小鱼不能总翻面,否则鱼肉会碎。比如公司管理团队时,频繁调整制度反而会让员工无所适从,倒不如先观察问题,再精准施策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慢慢来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完全不同!比如教孩子学走路,既不能一直扶着(容易依赖),也不能完全不管(可能摔伤)。重点在于“该出手时才出手”——这就像煎鱼时控制火候,火太大容易焦,火太小不熟。我见过一些创业者,前期疯狂扩张,结果资金链断裂;反而那些稳扎稳打的,往往笑到最后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。朋友总抱怨:“为什么我养的绿萝老是死?”其实答案就在成语里。绿萝不需要天天浇水施肥,过度关注反而会让根部腐烂。这和人际交往很像——天天黏着朋友问“在干嘛”,可能让人压力山大;偶尔关心,反而关系更自在。我自己养多肉就深有体会:有时候不管它,突然就冒出惊喜的新芽。
有个有趣的问题:“现在科技这么发达,这老道理还适用吗?”看看互联网产品的版本更新就知道答案了。那些每周强制用户升级的APP,评分往往越来越低;而像某些阅读软件,保持核心功能稳定的同时,只在关键节点优化体验,用户黏性反而更强。这让我想到写代码时的“最小化修改原则”——能用三行代码解决的问题,千万别写三十行。
最近看到个新说法:年轻人“躺平”是不是违背了这个道理?我倒觉得要看语境。比如备考期间每天学14小时,突然彻底躺平当然不行;但如果是长期996后的短暂休整,反而像给手机充电——暂时的停歇是为了更好运转。关键在于区分“战略性休息”和“彻底摆烂”,就像好厨师知道什么时候该关火焖烧。
把这个成语放进现代职场,会发现它破解了80%的焦虑。同事总加班到深夜?可能是方法不对。上周我帮实习生改方案,发现他花3小时调PPT颜色,其实领导更看重数据逻辑。这就像煮汤时拼命加调料,却忘了最初的那把盐才是灵魂。做事找准核心发力点,比无头苍蝇式的努力重要得多。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米其林大厨处理顶级食材时,往往只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。这或许就是“若烹小鲜”的终极体现——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,胜过千万种复杂技巧。下次遇到难题时,不妨先问自己:我是不是在过度干预?有时候,让事情自然生长,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