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ǒu
  • è
  • shí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ǔ kǒu è shí

成语解释:石:古代石针。比喻逆耳而有益的规劝
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美疢不如恶石:夫石犹生我,疢之美,其毒滋多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
繁体字形:苦口惡石

英文翻译:Bitter stone

苦口恶石的意思

苦:1.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(跟“甘、甜”相对):苦胆。这药苦极了。2.难受;痛苦:苦笑。艰苦。愁眉苦脸。苦日子过去了。苦尽甘来。3.使痛苦;使难受:一家五口都仗着他养活,可苦了他了。4.苦于:苦旱。苦夏。5.有耐心地;尽力地:苦劝。苦干。苦思。勤学苦练。6.除去得太多;损耗太过:指甲剪得太苦了。这双鞋穿得太苦了,不能修理了。7.姓。
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
恶:[è]恶劣;坏:恶习。恶意。[wù]讨厌;憎恨(跟“好”hào相对):好恶。深恶痛绝。[ě]1.[恶心](ě·xin)2.有要呕吐的感觉:胃里不舒服,一阵一阵地恶。3.厌恶;令人厌恶:这种丑事,让人恶。你别在这儿恶我了。4.揭人短处,使难堪:他太抠门儿,得找个机会恶恶他。[wū]1.同“乌2”。2.表示惊讶:恶,是何言也(啊,这是什么话)!

石:[shí]1.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,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:花岗石。石灰石。石碑。石板。石器。见〖岩石〗。2.指石刻:金石。3.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:药石。4.姓。[dàn]容量单位,10斗等于1石。(在古书中读shí,如“二千石、万石”等。)

成语评论

苦口恶石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其实它来源于“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”的典故,原意是指尖锐的批评像难以下咽的药石,虽然令人不适,却能带来长远的好处。比如:“朋友劝他少熬夜时,话虽刺耳,但苦口恶石的提醒反而让他躲过了一场大病。”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:为什么人们明知忠告有益,却常常抗拒接受?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——小张沉迷手机游戏,同事老李直接指出他“浪费时间、影响工作”。小张当时气得摔门而出,但第二天冷静下来,主动卸载了游戏。这就是典型的“苦口恶石”效应:尖锐的批评就像外科手术,过程痛苦却能根治病灶。与其纠结于表达方式是否温和,不如关注建议本身的价值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中有了新变化。我注意到,95后员工更倾向于接受“三明治沟通法”:先肯定优点,再提改进建议,最后表达信任。这种方式既保留了良药的“药性”,又用糖衣包裹了苦味,或许更符合当代人的心理需求。毕竟,让建议真正被接纳,才是忠言的终极使命

当我们面对逆耳忠言时,不妨用“信息过滤器”来分辨:对方的动机是否善意?内容是否客观?如果答案肯定,哪怕措辞激烈些,也值得认真思考。就像健身时肌肉的酸痛感,恰恰是成长的前奏。下次听到刺耳建议时,可以试着说:“虽然听着不太舒服,但我会仔细想想您说的有没有道理。”

需要警惕的是,有些人会打着“为你好”的旗号进行人身攻击。真正的“苦口恶石”应当聚焦具体行为,而非人格贬损。比如“这个方案的数据支撑不足”是建设性批评,而“你做什么事都不靠谱”就变成了情绪宣泄。学会区分这两者,才能让逆耳忠言真正成为进步的阶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