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ān yǎn pū méi
成语解释:瞪眼晴,竖眉毛。形容装模作样地摆架子。
成语出处:元·秦简夫《剪发待宾》第三折:“常记着礼之用和为贵,到那里则要你折腰叉手,休学那苫眼铺眉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摆架子
繁体字形:苫眼鋪眉
英文翻译:To cover one's eyes and eyebrows
苫:[shān]1.用草做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:草苫子。2.姓。[shàn]用席、布等遮盖:要下雨了,快把场里的麦子苫上。
眼:1.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。通称眼睛。2.小洞;窟窿:泉眼。炮眼。拿针扎一个眼儿。3.(眼儿)指事物的关键所在:节骨眼儿。4.围棋用语,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。5.戏曲中的拍子:二黄慢板,一板三眼。6.用于井、窑洞:一眼井。一眼旧窑洞。
铺:[pù]1.(铺儿)铺子;商店:肉铺。杂货铺儿。2.用板子搭的床:床铺。搭一个铺。3.驿站(今多用于地名):五里铺(在湖北)。十里铺(在浙江)。[pū]1.把东西展开或摊平:铺床。铺轨。铺被褥。铺平道路。平铺直叙。2.用于炕:一铺炕。
眉:1.眉毛:浓眉。眉开眼笑。2.指书页上方空白的地方:书眉。眉批。3.姓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明明心里不认同对方的观点,却要故意瞪大眼睛、抬高眉毛,摆出一副认真聆听的模样?这种"装样子"的行为,用成语"苫眼铺眉"形容再合适不过。
比如在工作会议上,老张对新来的实习生说:"小陈啊,你这个方案虽然创新,但完全不符合公司传统。"小陈嘴上说着"您说得对",眼睛却突然瞪得溜圆,眉毛夸张地上扬,活像戏曲演员亮相的架势——这就是典型的"苫眼铺眉"。同事小王悄悄在笔记本上写道:"装得这么用力,眉毛都要飞上天花板了。"
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?它揭示的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"假面现象"。就像变脸演员的面具,人们有时会刻意调整表情来掩饰真实想法。这种行为本身没有绝对的对错,关键在于使用场景:面对长辈时的礼貌性附和,与面对原则性问题时的虚伪奉承,性质完全不同。
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亲戚聚餐时,阿姨非要给小美介绍相亲对象。小美内心抗拒,却故意瞪大眼睛、把眉毛弯成月牙状:"阿姨您眼光真好!"转头就在闺蜜群吐槽:"眉毛都快笑抽筋了,这戏演得我累死了。"这种反差感,正是"苫眼铺眉"的生动写照。
为什么现代社会更需要理解这个成语?在虚拟社交盛行的今天,"表情管理"已经发展成特殊技能。视频会议里夸张的点头微笑,朋友圈照片里精心设计的惊喜表情,本质上都是数字时代的"苫眼铺眉"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过于依赖这种"表情面具",可能会让我们逐渐丧失真诚表达的能力。
观察发现,职场新人更容易陷入这个误区。就像刚入职的小李,明明听不懂专业术语,却要瞪着眼睛频频点头。直到有次被主管当众提问,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的样子,反而比假装听懂更让人印象深刻。这提醒我们:适度的真诚,往往比完美的表演更有力量。
说到底,表情管理就像调味料——少量使用能增加人际互动的趣味性,过量使用则会掩盖本真味道。下次当你准备"苫眼铺眉"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这个表情是我的真实反应,还是社交场合的求生欲在作祟?或许答案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