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ū méi méng yǎn
成语解释:装模作样。
成语出处: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50回:“见他铺眉蒙眼,拿班做势,口里咬文嚼字,一口一声只称呼他薛爷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装模作样
繁体字形:鋪眉蒙眼
英文翻译:Blindfold one's brow
铺:[pù]1.(铺儿)铺子;商店:肉铺。杂货铺儿。2.用板子搭的床:床铺。搭一个铺。3.驿站(今多用于地名):五里铺(在湖北)。十里铺(在浙江)。[pū]1.把东西展开或摊平:铺床。铺轨。铺被褥。铺平道路。平铺直叙。2.用于炕:一铺炕。
眉:1.眉毛:浓眉。眉开眼笑。2.指书页上方空白的地方:书眉。眉批。3.姓。
蒙:[méng]1.蒙昧:启蒙。2.遮盖:蒙上头巾。3.承受;遭受:承蒙指教。蒙难。4.形容雨点细小:蒙蒙细雨。5.忠厚的样子。6.“蒙眬”的“蒙”。[mēng]1.欺哄:休想蒙人。2.随便胡猜:瞎蒙。3.昏迷:头发(fā)蒙。[měng]蒙古族。
眼:1.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。通称眼睛。2.小洞;窟窿:泉眼。炮眼。拿针扎一个眼儿。3.(眼儿)指事物的关键所在:节骨眼儿。4.围棋用语,由同色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空交叉点。5.戏曲中的拍子:二黄慢板,一板三眼。6.用于井、窑洞:一眼井。一眼旧窑洞。
“铺眉蒙眼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怪怪的,到底什么意思呢?其实它形容的是人故意装糊涂,明明知道真相却假装看不见、听不到的状态。比如同事小张在会议上被点名提问时,忽然低头翻资料、推眼镜,嘴里嘟囔“这数据我还没仔细看过”——他可能正在“铺眉蒙眼”,避免当场表态。
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种应对方式?有时候是出于自我保护。就像菜市场里大妈买菜,发现小贩偷偷换了不新鲜的菜,却笑着夸“今天这芹菜真水灵”——她未必真没发现,只是不想当场撕破脸。这时候的“铺眉蒙眼”反而成了维护人际关系的润滑剂。
不过这种情况也有两面性。记得去年公司项目出问题时,明明有人提前发现了风险,却选择“铺眉蒙眼”保持沉默,结果导致更大损失。这让我想到:装糊涂的智慧与懦弱之间,往往只隔着“时机”这道门槛。该开口时沉默,可能比直接犯错更危险。
现代生活中,“铺眉蒙眼”的应用场景正在变化。比如家长检查孩子作业时,明知道手机藏在课本下面,却故意视而不见——这种带着纵容意味的“铺眉蒙眼”,反而成了亲子关系中的默契游戏。但若用在环境保护、食品安全等公共事务上,就成了值得警惕的消极态度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这个成语在日常对话中使用频率逐渐降低,但对应的行为模式却在社交媒体时代愈发常见。当朋友圈出现争议话题时,很多人选择“铺眉蒙眼”式地点赞而不评论,这种数字化时代的装糊涂,或许会成为未来语言学家研究的特殊样本。
说到底,“铺眉蒙眼”就像工具箱里的钝头剪刀,用得好能修剪人际关系的毛边,用不好可能剪断重要线索。下次遇到需要表态的场合,不妨先想想:此刻的沉默究竟是智慧的选择,还是逃避的开始?这个自我追问的过程,或许比成语本身更值得玩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