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ò zhī yǔ jīng
成语解释:莫:没有什么,没有谁。京:大,高。大得没有什么可与之相比。形容首屈一指,无与伦比。亦作“大莫与京”。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:“八世之后,莫之与京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莫之與京
英文翻译:Mo Zhi and Beijing
莫:[mò]1.不要:莫哭。2.没有,无:莫大。莫非。莫名其妙(亦作“莫明其妙”)。3.不,不能:莫如。莫逆。莫须有。莫衷一是(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)。爱莫能助。4.古同“漠”,广大。5.姓。[mù]古同“暮”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与:[yǔ]1.给:赠与。与人方便。信件已交与本人。2.交往:相与。与国(友邦)。3.赞许;赞助:与人为善。4.等待:岁不我与(时光不等人)。5.姓。6.跟;向:与虎谋皮。与困难作斗争。7.和:工业与农业。批评与自我批评。[yù]参与:与会。[yú]同“欤”。
京:1.国家的首都:京城。京都。2.北京的简称:京广线。3.京族。4.古代数目。指一千万。
“莫之与京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到底怎么用呢?举个例子,有人评价一位科学家的贡献时说:“他在量子物理领域的成就,至今莫之与京。”这里的“莫之与京”就生动地表达了“无人能超越”的意思,既简洁又有分量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‘京’这个字?”其实,“京”在古代有“高大”“顶峰”的含义,成语字面意思是“没有能与之比高的山丘”,后来引申为“无人能及”。比如描述一座名山的历史地位,可以说:“泰山的文化象征意义,在中国山川中莫之与京。”这样一来,既点明了泰山的独特性,又让句子有了文雅感。
再举个现代场景的例子。当谈到某家科技公司的创新力时,可以这样写:“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数量和技术突破,目前行业内莫之与京。”这种用法既符合成语的语义,又避免了直接说“最厉害”的直白,让表达更耐人寻味。
个人觉得,这类成语用好了能提升文字质感,但要注意场合。比如在商业报告中突然来一句“莫之与京”,可能会让读者愣住;但在历史纪录片解说词里,用“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,在丝绸之路上莫之与京”就非常贴切。关键是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用于反向思考。比如讨论环境保护时可以说:“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,在历史上莫之与京。”这里用成语的“无可比拟”之意,反而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。这种灵活运用说明,成语的生命力在于理解其本质,而非死记硬背。
最后想说的是,语言就像工具箱,成语是其中的精致工具。用“莫之与京”时,重点不在于显示词汇量,而在于精准传递“独一无二”的意味。下次遇到想强调“无可替代”的情况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,或许能让你的表达更有余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