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ōng
  • sh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ò zhōng yī shì

成语解释:莫:不,还是;衷:折衷,断定;是:对。不知哪个是正确。形容意见分歧,没有一致的看法

成语出处:孙中山《社会主义之演讲》:“主张个人主义者,莫不反对社会主义,主张社会主义者,又莫不反对个人主义,聚讼纷纭,莫衷壹是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莫衷壹是

英文翻译:There is no agreement

莫衷壹是的意思

莫:[mò]1.不要:莫哭。2.没有,无:莫大。莫非。莫名其妙(亦作“莫明其妙”)。3.不,不能:莫如。莫逆。莫须有。莫衷一是(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)。爱莫能助。4.古同“”,广大。5.姓。[mù]古同“”。

衷:1.内心:无动于衷。衷心拥护。2.同“中(zhōng)”:折衷。

壹:数目“一”的大写。多用于票证、账目等。
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
成语评论

“莫衷一是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众人意见分歧、难以达成共识的场景。比如公司开会讨论新项目方向时,市场部主张优先推广,技术部坚持先优化产品,财务部则提出控制成本,最终大家莫衷一是,谁也没能说服谁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种各执己见的情况,究竟算好事还是坏事?”其实关键在于如何引导。就像朋友聚餐时,有人想吃火锅,有人想点炒菜,最后大家决定用投票解决——虽然最初莫衷一是,但找到方法后反而增进了默契。

另一个常见场景是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讨论。某明星绯闻爆出后,网友分成“力挺派”“质疑派”“吃瓜派”,评论区里莫衷一是的观点像彩色弹幕般滚动。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信息时代的多元性,也提醒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。

有人可能困惑:“这和‘众说纷纭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二者像同卵双胞胎——都描述多种声音并存,但“莫衷一是”更强调无法形成统一结论的状态。比如专家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测,有人畅想人机共生,有人警告失业危机,至今学界依然莫衷一是

个人看来,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当下的信息社会。当我们面对海量观点时,与其急着站队,不如先学会在莫衷一是的环境中保持清醒。就像导航软件遇到多条路线推荐时,真正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目的地。

理解了这个成语,下次遇到家人争论旅游计划、同事争论工作方案时,或许可以笑着说:“咱们这算是莫衷一是啊,要不要试试把各自方案写下来对比?”用轻松的方式化解争执,反而可能碰撞出更好的创意。

"莫衷壹是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