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ò zhōng yī shì
成语解释:莫:不;还是;衷:折衷;断定;是:对。指不知哪个正确。形容各种意见都有。得不出一致的看法。
成语出处:清 吴趼人《痛史》第三回:“议论纷纷,莫衷一是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莫衷一是
英文翻译:unable to agree on which is right
莫:[mò]1.不要:莫哭。2.没有,无:莫大。莫非。莫名其妙(亦作“莫明其妙”)。3.不,不能:莫如。莫逆。莫须有。莫衷一是(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)。爱莫能助。4.古同“漠”,广大。5.姓。[mù]古同“暮”。
衷:1.内心:无动于衷。衷心拥护。2.同“中(zhōng)”:折衷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“莫衷一是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大家对同一件事争论不休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比如朋友聚餐时,有人提议吃火锅,有人坚持烧烤,还有人想试试新开的素食餐厅,大家各说各话、争执不下,最后只能抽签决定——这种场景就是典型的“莫衷一是”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其实核心在于不同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。就像有人觉得“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工作”,另一些人则认为“新技术会创造更多岗位”,双方都有数据支撑观点,这时候讨论就容易陷入“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”的状态。
记得去年社区讨论是否要修建停车场时,居民们分成了三派:上班族希望增加停车位,老年人担心占用健身区域,环保主义者提议推广共享单车。这种各执己见的局面持续了两个月,直到专业机构出具了交通流量分析报告,大家才逐渐达成共识。
遇到莫衷一是的情况该怎么办?我的个人经验是,与其急着说服对方,不如先理清争议焦点。就像网购时看到同一款商品的评价两极分化,有人夸“质量超好”,有人骂“完全货不对板”,这时候需要对比具体使用场景——也许差评用户买的是山寨店,而好评用户选择了正品旗舰店。
生活中很多争论其实源于信息不对称。比如老一辈常说“手机游戏毁掉下一代”,但游戏设计师可能认为“适度游戏能培养策略思维”。这时候如果能拿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研究报告,或者展示职业电竞选手的训练体系,讨论就会从情绪对抗转向事实探讨。
值得注意的现象是,互联网时代“莫衷一是”的发生频率反而更高了。不是因为我们变笨了,而是信息爆炸让每个人都能快速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。这种情况下,保持开放心态比执着于“争对错”更重要——就像面对一道没吃过的菜,与其争论它好不好吃,不如先尝一口再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