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ěi yī è shí
成语解释:菲:微,薄。简单粗劣的衣食。形容生活俭朴
成语出处:《宋史·李韶传》:“九重菲衣恶食,卧薪尝胆,使上下改虑易听,然后可图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生活俭朴
繁体字形:菲衣惡食
英文翻译:Fawny clothes and evil food
菲:[fēi]1.形容花草美、香味浓:芳菲。2.有机化合物,化学式C14H10。无色晶体,有荧光,是蒽的同分异构体。用来制染料、药品等。[英phenanthrene][fěi]1.古书上指萝卜一类的菜。2.菲薄(多用作谦辞):菲礼。菲酌。菲材。
衣:[yī]1.衣服:上衣。内衣。大衣。丰衣足食。2.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:笋衣。糖衣。3.胞衣。4.姓。[yì]穿(衣服);拿衣服给人穿:衣布衣。解衣衣我。
恶:[è]恶劣;坏:恶习。恶意。[wù]讨厌;憎恨(跟“好”hào相对):好恶。深恶痛绝。[ě]1.[恶心](ě·xin)2.有要呕吐的感觉:胃里不舒服,一阵一阵地恶。3.厌恶;令人厌恶:这种丑事,让人恶。你别在这儿恶我了。4.揭人短处,使难堪:他太抠门儿,得找个机会恶恶他。[wū]1.同“乌2”。2.表示惊讶:恶,是何言也(啊,这是什么话)!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“菲衣恶食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粗劣的衣服和简单的食物”,用来形容生活条件朴素甚至艰苦。比如,有人可能会说:“老王虽然收入不低,但一直过着菲衣恶食的日子,省下的钱全捐给了山区孩子。”这种用法既点明了他的节俭,又暗示了他精神层面的追求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菲衣恶食是褒义还是贬义?”其实这取决于语境。比如一位创业者说:“公司起步阶段,我们团队菲衣恶食,连办公室都是车库改的。”这里显然在强调奋斗精神;但若有人说:“他明明有能力改善生活,却非要菲衣恶食,搞得家人跟着受苦”,就带上了批评色彩。
再举个历史相关的例子:北宋文人范仲淹年轻时“划粥断齑”,每天只吃冷粥咸菜,这种菲衣恶食的状态反而成了后人传颂的美谈。有趣的是,类似“箪食瓢饮”这类成语,虽然都讲清贫,但“菲衣恶食”更侧重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概念其实有新的延伸。比如年轻人常说的“极简主义”,某种程度上就是菲衣恶食的变体——用更少的物质满足基本需求,腾出精力追求其他价值。不过也有人认为,刻意追求菲衣恶食可能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内卷。
个人看来,这个成语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:物质条件与幸福指数并非绝对挂钩。就像有人用着旧手机却坚持资助贫困学生,有人住着豪宅却终日焦虑——关键在于如何定义自己的“必需品”。当然,菲衣恶食不该成为道德绑架的工具,毕竟每个人的生活选择都值得尊重。
最后抛个问题:如果科技让衣食成本趋近于零,菲衣恶食这个概念会消失吗?或许到那时,人们又会用新的方式去定义“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”。毕竟人类对意义的探索,永远不会停留在表面。